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蘇 軾.〈定風波〉

  十五年前為了一份功課,上窮碧落下黃泉,四處搜索林語堂《蘇東坡傳》的原著和中譯。
  記得的,是功課拿了個好分數,不記得的,是書裡的內容。本末倒置,世事大多如此。

* * *

  這日,給同事寫送別卡,又想起這片蘇詞。
  我寫道:

抄來小詩兩句送別,順祝生活平安順心:
  且自逍遙沒誰管
  一蓑煙雨任平生

  第一句出自金庸的〈洞仙歌〉(天龍八部回目詞其四),說的是虛竹糊糊塗塗當上了逍遙派的掌門。潘國森讚曰:「這個『且』字用得最好。既來之,則安之。」1
  第二句就摘自蘇軾這闋〈定風波〉。

* * *

  下雨了。
  沒有雨具,同伴狼狽避雨。我呢,管它雨點淅瀝嘩啦,這裡走走那裡走走,竟自不亦樂乎。煙雨平生也不過要蓑衣一襲,這點雨水算得甚麼?

  雨過了。
  涼了一點點,醒了一點點,天邊也尚有一點點落日餘暉。
  回去吧。但顧所來徑——看看剛才颳風灑雨的地方,那還有甚麼風雨甚麼陰晴。2

* * *

  蘇軾一身抱負,政治仕途卻不斷在擢用、罷任、貶謫、彈劾之間輪迴,乃至下獄。究竟要多曠達,才有他這種不撓不折的氣魄,即使經歷橫逆依然泰然自若?3

  印象有中學老師這麼說過:難得碰上大雨滂沱,就不打傘,淋它一趟。
  堪比東坡居士呢。

註:

  1. 潘國森.〈《天龍八部》詞之四:虛竹洞仙歌〉,《詩詞金庸》,金庸茶館。
    http://jinyong.ylib.com/works/v1.0/works/poem-55.htm
  2. 孫紹振.〈把瑣屑的素材昇華為情理交融解讀——《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解讀〉,《語文建設》2022.03。

    前面「一蓑煙雨任平生」的人生觀還承認有風雨,而這裡卻沒有風雨,也沒有晴天,料峭春風微冷也好,斜照夕陽溫暖也好,都一樣,沒有區別。這就不是小序中那現實的雨,在佛家哲學的基礎上,蘇東坡把形而下的雨昇華為形而上的雨,把散文昇華為情理交融的詩。

  3. 劉少雄.《有情風萬里卷潮來——經典・東坡・詞》,麥田,2019。

    尋常遇雨,在人生路上,如突然而來的逆境,這首〈定風波〉,顧名思義,何嘗沒有藉此表現平定人生風波橫逆的態度,有「風定波止」之寓意在?

YS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 hear my blessed Saviour say:
"Follow me, follow me, follow me;"
His voice is calling all the day,
"Follow me, follow me, follow me;
For thee I trod the bitter way,
For thee I gave my life away,
And drank the gall thy debt to pay,
Follow me, follow me, follow me."

"Tho' thou hast sinn'd, I'll pardon thee,
Follow me, follow me, follow me;
From ev'ry sin I'll set thee free,
Follow me, follow me, follow me;
In all thy changing life I'll be
Thy God, thy guide on land and sea,
Thy bliss thro' all eternity,
Follow me, follow me, follow me."

"Bring unto me thy many cares,
Follow me, follow me, follow me;
Thy heavy load my arm upbears,
Follow me, follow me, follow me;
Lean on my breast, dismiss thy fears,
And trust me thro' thy future years,
My hand shall wipe away all tears,
Follow me, follow me, follow me."

"Follow Me"
Words: George Watson
Tune: TUCKER

慈恩救主向我呼召:
「來吧!用一生隨著我。」
聽祂整天向我呼召:
「來吧!用一生隨著我。
我甘為你經苦路長,
為你且身釘苦架上;
苦杯我飲,欠債代償。
來吧!用一生隨著我。」

「你雖有過犯我寬宥;
來吧!用一生隨著我。
再多罪愆我也寬宥;
來吧!用一生隨著我。
前路毋懼變幻,因我
是你上主必施眷祐,
賜福無盡,領你經過。
來吧!用一生隨著我。」

「快將困憂纏累交付;
來吧!用一生隨著我。
我雙臂擔負你交付;
來吧!用一生隨著我。
放開疑懼,我蔭下藏,
投靠我,安於風與浪;
痛傷抹走,眼淚不再。
來吧!用一生隨著我。」

〈跟隨我〉

留下一些譯寫記錄:

  • 第一次聽這首詩歌不過是近兩年的事,是藍青的二重唱版本。旋律簡單,「跟隨我,跟隨我,跟隨我」直接。唔啱音有唔啱音嘅好處。
  • 前兩天聽道又想起這首詩歌。譯寫吧!
  • 最需要處理的當然是鑰句「跟隨我,跟隨我,跟隨我」。借用了林國璋牧師的譯詞:「來吧!專一跟隨我!
  • 這首詩歌似乎有其他常用的調子,歌詞因此也略有不同。參見The Cyber HymnalHymnary.org
  • 勉勉強強押了些韻。第二節學原文不依旋律斷句,卻學不了原文押韻。
  • 以往少落標點,不過這首詩歌要用引號,於是索性全篇都加上標點。
  • 第三節「放開、蔭下、投靠」連用,很可能是受玻璃海〈投靠〉、原始和聲〈避難所〉、共享詩歌〈放開手中一切〉影響吧……

YS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岐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杜甫.〈江南逢李龜年〉

***

  大曆五年。
  老翁走到渡頭,弓著腰拍著鼓,求舟子給他上船奏樂娛賓,賺個小錢。可這是甚麼時勢,大家哪有餘錢聽曲?
  「船家,那就給他點吃的吧!」老人手拄枴杖,踱步出船。
  「怎麼,杜先生?」
  「我胃口不好,早飯也只吃了一半……你就打點一下吧。」
  舟子奈他不得,進去安排。此時老翁略一抬頭,問道:「先生姓杜?」
  「正是,在下杜子美。」
  「先生可認得在下?」
  杜子美打量一下老翁,搖了搖頭。
  老翁清清喉嚨,唱了起來:「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杜甫定睛一看,再看,嚷道:「龜年,龜年,你是李龜年!龜年啊!」
  「杜先生!杜先生!」說罷相擁大笑。
  二人手舞足蹈,搖杖鳴鼓,彷彿回到開元年間。是多少年前的往事了。

  這是《詩聖杜甫 貳.零》最後一場戲〈龜年〉。我敢說這是全劇最好最動人的一場戲。

***

  杜甫不是我喜愛的詩人,他的詩讀著總覺戚然,完全沒有李白那種「俱懷逸興壯思飛」的豪情1,單看劇目本來引不起興趣。
  兩年前《詩聖杜甫》首演,待得曲師妹推介,待得見到是白老師主演,票都售完了。這一次重演,沒多考慮就拖著 WY 購票進場。

***

  先約略記下上演的故事。

詩聖杜甫.貳.零 (2021) (淡淡的書卷味 - 看戲 - 江南逢李龜年@詩聖杜甫 貳.零).jpg  上半部是大歷史,圍繞玄宗、貴妃、國舅、安祿山談國家大事,因此除了〈雅集〉一場寫杜甫入京,借他在會上吟誦幾首近作來顯出自己如何不合時宜,其餘每場都和杜甫不甚相干。
  到了下半部,每一場卻都著墨杜甫一個故事,與李白望嶽,與石壕吏交涉,與嚴武決裂,與龜年相逢,最後與妻道別。看似零散,但卻勾勒了杜甫的一生。年少時意氣風發,然歷經十年求官,肩擔一二官職,最後眼見朝廷無望,儘管心繫黎民,亦只得棄官而去。

  第一場〈立碑〉藉元稹之口,為杜甫孫兒杜嗣業縷述杜甫生平,引出杜甫與祖父杜審言在陰曹相見。
  鬼與鬼、人與鬼、人與人之間的對話,是串連上下半部和整齣戲的另一條線。這個手法最後一次使用當是用於借杜審言點評杜甫的扛鼎之作〈秋興〉、〈登高〉,但我認為最巧妙的卻是在〈夫人〉那一場:杜甫廟中偶遇楊貴妃,以為見鬼,哪知貴妃原來未死,蓋因當年有婢女代為捨生。幾幕鬼鬼人鬼人人對話,以這幕論盡杜楊二人以至百姓的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最為透徹。

***

  有說安史之亂和杜甫的關係密不可分,然而杜甫卻不是安史之亂的主角;他只是大亂之下一個手無縛雞之力、手無生殺大權的文人小吏。
  杜甫一脈上溯西晉名將杜預,祖父杜審言也算是半個政治家,「奉儒守官」本是杜氏家訓,因此劇中杜甫一生似乎都糾結於仕進之事。即使在〈謫仙〉一場,李白(很認真地)說,仕途不過過眼雲煙,文章方能傳誦千古,杜甫或有同感,但一看到四處紛紛攘攘、百姓顛沛流離,他不期然又想起為官為民……
  劇末,杜甫幽幽一嘆,大概是覺得國難當前,自己甚麼也做不到。是的,大時代中能夠左右大局的也許還輪不到平民百姓,就是杜甫也無此能力。

  上文提到〈雅集〉一場暗示杜甫不合時宜,原是因他即事名篇,往往把眼前物事如實寫進詩中,諸如〈兵車行〉、〈麗人行〉。韋濟說他開創時事入詩的先河,大概如是。
  杜甫求官十年而不得,想也怨不得人,廟堂上誰會喜歡聽到「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雲霄」?難道楊右相竟讀不通「慎莫近前丞相嗔」?
  史官直筆,不虛美,不隱惡。杜甫得稱詩史,實在不單因其詩紀實,也因其人不附權貴2

  近日碰巧聯經重新出版洪業《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一書的中譯本,錄有〈我怎樣寫杜甫〉一文3,裡面記下洪父一段說話:

先父說:「難怪你覺得李太白的詩和白香山的詩都比杜工部的詩好。我年輕的時候,也有這樣的感覺。年歲越大了,對於杜詩的欣賞,也越多了。讀李詩、白詩,好比吃荔枝吃香蕉,誰都會馬上欣賞其香味。讀杜詩好像吃橄欖噍檳榔,時間越長了,越好;越咀嚼越有味。你說杜甫一生得意的時候少,倒楣的時候多;歡樂喜笑的聲音少,嘆息呻吟的聲音多;這也是對的。不過人生的際遇離合大多半是不受個人支配的。杜甫在痛苦的處境中,還勉為常人之所難,這是可學的。這樣地為人,走了運,當然會成功;倒楣了也不至於失敗。」

  是的,要心存杜甫一般的關懷,又或者身歷其境,方會對杜詩有所共鳴。如此看來,杜甫的確比李白優勝。

***

  回到〈龜年〉一場。

  老天爺大概喜歡開玩笑。這一年,大曆五年,正是杜甫卒年。
  杜甫人生最後一首詩原是〈風疾舟中伏枕書懷三十六韻.奉呈湖南親友〉,劇中卻改為〈江南逢李龜年〉。編劇在編介說,這是個小小的創作。這個小創作,卻正是整齣舞台劇的總結,總結安史之亂,總結大亂過後回復平靜,總結大唐由盛轉衰,也總結杜甫一生。

  看到夫君與故友重逢,杜夫人說:好久不曾見過你如此高興。
  難得他鄉遇故知嘛。
  可不是嗎。
  然而,杜甫在如此高興的日子,寫下的一首詩卻是〈江南逢李龜年〉。

  龜年啊龜年,當年我經常在岐王府上見到你,又不時在崔九(崔滌)的家裡聽你演唱。嗯,哪是甚麼時候啊?
  今天又是甚麼時候啊?居然可以跟你重逢。
  你看,落花.暮春.江南,風景正好。與你重逢,更好。
  你看,你看……

  從數字上說,岐王、崔九皆歿於 726 年(也就是說杜甫至遲在 726 年已與李龜年相識4),而大曆五年即 770 年,前後相距四十多年。
  人生七十古來稀,四十年已是人生的一半,即使在太平盛世,能一見四十年前的故友已非必然,更何況杜李二人闊別的四十年,是大唐盛極而衰、遭逢劇變,民不聊生的四十年:玄宗耽愛楊貴妃,放權李林甫楊國忠,終致安祿山起兵作反,王室敗走。
  今日,安史之亂已平,年號亦幾番更替。
  杜甫想起當年李龜年風華正茂,是玄宗身邊的大紅人,詎料四十年間山河變異,風景不殊,二人如今異地重逢,不啻恍如隔世。

  全詩看來似乎只是書寫因與故人久別重逢而歡喜,然而細細讀之,卻讀到字裡行間的嘆喟惆悵。
  百姓多年來的淒涼悲苦,全詩雖不著一字,卻盡藏在這二十八字之中5

  重逢帶來的,是悲,是喜。
  「就算你壯闊胸膛不敵天氣,兩鬢斑白,都可認得你」。

  走筆至此,想起詩歌〈建殿者的呼聲〉其中一段:

不依靠勢力 不依靠才能
唯靠我主聖靈方能成事
耶和華必成就末後的事
帶被擄的人歸回錫安
在聖所中如此瞻仰祢榮耀
到那天我們 就像做夢的人
聚集驚奇 神為我們行了大事

原始和聲.〈建殿者的呼聲〉
朱肇階曲詞

後記:雖然曾有五年和白 sir 身處同一時空,但始終無緣親炙他的教導,這次總算能「近距離」觀賞他演出,看他生動展現老詩人的風範。

註:

  1. 這自然是井底之說。杜甫現存近一千五百首詩作,我連劇中引用的 29 首也未曾讀遍。杜詩不一定全都感時憂世,不過詩評似乎都以杜甫下半生的詩作準定調,而這些詩作顯然是杜甫最重要的作品,在在反映了他悲天憫人的心腸。
  2. 如果活在現代,杜甫或者依然做不了官,但很可能會當上記者。
  3. 〈我怎樣寫杜甫〉一文可參見 https://www.linking.vision/?p=5803
  4. 有說 726 年杜甫年僅十五,恐怕未可出入岐王府、崔九堂。
  5. 這種解讀可能源於〔清〕黃生,見李嘉瑜.〈從眾聲靜默到七絕典範——讀者對《江南逢李龜年》的接受與闡釋〉。

延伸閱讀:

  • 周・莊.〈舞台劇《詩聖杜甫》觀後感〉,2019 年 4 月 30 日
  • 石琪.〈話劇《詩聖杜甫》悲天憫人〉,2019 年 5 月 1 日

YS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each me Thy way, O Lord, teach me Thy way!
Thy guiding grace afford, teach me Thy way!
Help me to walk aright, more by faith, less by sight;
Lead me with heav'nly light, teach me Thy way!

When I am sad at heart, teach me Thy way!
When earthly joys depart, teach me Thy way!
In hours of loneliness, in times of dire distress,
In failure or success, teach me Thy way!

When doubts and fears arise, teach me Thy way!
When storms o'erspread the skies, teach me Thy way!
Shine thro' the cloud and rain, thro' sorrow, toil and pain;
Make Thou my pathway plain, teach me Thy way!

Long as my life shall last, teach me Thy way!
Where'er my lot be cast, teach me Thy way!
Until the race is run, until the journey's done,
Until the crown is won, teach me Thy way!

"Teach Me Thy Way, O Lord"
Benjamin M. Ramsey, 1919

恩主請聽祈求 求問你路
盼你帶領護祐 願你指引
藉你真光行前 憑著信 非眼見
助我走公義路 願你指引

心中慼慼悲悽 求問你路
世界快慰易逝 願你指引
若我孤單無憑 前路困苦難行
來日是起是伏 願你指引

心中驚慌徬徨 求問你路
碰上雪濺巨浪 願你指引
暴雨急 天晦暗 疑懼彷彿稠雲
求為我開道路 願你指引

終此一生漫漫 求問你路
進退縱見順逆 願你指引
直至走畢全程 猶像競跑完成
容或桂冠摘下 願你指引

〈恩主,願你指引〉

YS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Aug 10 Tue 2021 19:00
  • 瘟疫

  這兩年最多人談論的文學經典大概是卡繆的《瘟疫》吧。
  最近終於湊上熱鬧,上網速讀了一遍中文版。不知是誰的譯筆,不很好讀。
  故事其實毫不複雜,只消看看今天這場瘟疫便知道了。故事甚至有點平淡,但在當前的現實中,我們的處境和書中人實在也沒甚麼兩樣。

* * *

  《瘟疫》寫於 1947 年,故事發生在阿爾及利亞一個城市,本身也是個挺平淡的地方。
  某日,開始出現死老鼠,每日一隻、十二隻、幾百隻、六千二百三十一隻,甚至八千多隻,然後是死人,同樣是每天十六名、二十四名、二十八名、三十二名、四十名的增加。政府始終束手無策,但還是左觀察右思考了好一段時間,才不情不願地承認爆發鼠疫,宣布成為疫區,下令封城。
  民眾恐怕也是五十步笑一百步:沒有人認為天災會臨到自己身上,不料卻驚悉自己已被流放(在家),「然後不是妄想時光倒流就是相反地妄想時間飛逝」。
  接下來,小說記述了十來個人物在封城期間所做所想所談所見的事情。

* * *

  說這譯本不好讀,可能也因為作者想表達的不只是一個故事,而是一種哲學思想,也就是藉文學表達哲學。(延伸閱讀 1、2,含劇透)我不懂哲學,自然覺得難讀。囫圇讀,胡亂想。
  卡繆的哲學思想一般分為三個時期:荒謬、反抗、仁愛。《瘟疫》屬於第二時期,一眾主角就是以反抗來迎戰瘟疫的。

* * *

  寫讀後感最方便的做法是摘錄名言警句,我也喜歡。第一句要抄下的,嚴格而言並非出自《瘟疫》,而是在小說開始前卡繆引用的一句話:

以一種禁錮的情況來反映另一種禁錮的情況,就如同以不存在的事來反映其他任何存在的事,同樣合理。

丹尼爾.笛福

  因此,大家認為,小說中因疫封城既然是虛構的事,那麼卡繆自是用來反映另一種真實的囚禁生活。那是甚麼呢?或許就是這世界的荒謬吧。(延伸閱讀 3)

  第二句警句,一下就跳到小說最後一段:

鼠疫桿菌永遠不死不滅,它能沉睡在家具和衣服中歷時幾十年,它能在房間、地窖、皮箱、手帕和廢紙堆中耐心地潛伏守候,也許有朝一日,人們又遭厄運,或是再來上一次教訓,瘟神會再度發動它的鼠群,驅使牠們選中某一座幸福的城市作為牠們的葬身之地。

  是的。
  桿菌可怕在,你看不見嗅不著摸不到,誰染上了都不知道——可能連自己都不知道。
  如果《瘟疫》是一部哲學小說,那麼桿菌象徵甚麼呢?

  第三句,是上網看書評時看到的。且引全段:

  李厄站起身來,頓時顯出疲態。「你說得對,蘭柏,完全正確,關於你要我做的事我覺得很對也很好,所以我一點都不想要改變你的心意。可是我還是要跟你說:這一切無關乎英雄主義,而是一種正直。說出來可能會讓人發笑,但我覺得對抗瘟疫的唯一方法就是正直。 」
  「甚麼叫作正直?」蘭柏忽然變得嚴肅。
  「我不知道一般人怎麼看,但對我來說,就是盡我的本份。」

  評論文章引用的,通常都是「對抗瘟疫的唯一方法就是正直」這一句。驟眼看,這一句其實不很通。以正直對抗疾病?
  或許這樣翻譯難明,所以我讀的譯本譯作:

  「……這一切不是為了甚麼英雄主義,而是實事求是。這種想法可能令人發笑,但是同鼠疫搏鬥的唯一辦法就是實事求是。」

  「實事求是」,讀來似乎順耳多了,但究竟原意是甚麼呢?還有一個譯本翻作「問心無愧」。不懂哲學的我也不懂法文,只好再求諸互聯網,又給我找到一篇分析原文和英譯的文章。文章說「正直/實事求是」這個字的原文是 "l’honnêteté",英文直譯應是 "honesty 誠實",但大部分英譯似乎都翻作 "decency 正直"。(延伸閱讀 4)
  那麼,誠實、正直、實事求是有何分別呢?我居然糊塗了。

  《萌典》給的解釋是:

實事求是:以嚴謹的態度、科學的方法處理問題,既不誇大,也不避重就輕。
問心無愧:問問自己的良心,沒有任何羞愧的地方。形容為人處世光明正大。
誠實:言行與內心一致;不虛偽。
正直:公正耿直;不偏邪。

  誰都知道,對付疾病,當然要實事求是,以科學、智慧、經驗、數據處理。毫無懸念。
  但原來,不,是,的。
  我們在這次瘟疫中驚覺,卡繆沒錯,誠實才是對抗瘟疫的唯一方法。(延伸閱讀 5)

  第四句,真真正正是邊看書邊劄下的一句:

習慣於絕望比絕望本身更加不幸。

  香港人適應力強,兼且善忘,這兩年發生的一切究竟會否留下一絲痕跡,現在誰都說不準。當年周國平寫過一篇〈重讀《鼠疫》有感〉,文末有這麼一句:

真正可悲的不是 SARS,而是在 SARS 之後我們的生活一切照舊。

  是的,最可悲的也許不是甚麼天災人禍,而是過後我們以為一切都不曾發生過,然後照舊生活。(延伸閱讀 6、7)

他們不顧明顯的事實,不慌不忙地否認我們曾在這樣的荒謬世界中生活過,在那裡,殺死一個人如同殺死幾隻蒼蠅那樣,已成為家常便飯;他們否認我們經歷過這種明確無誤的野蠻行為,這種有預謀的瘋狂舉動,這種對一切原有的社會道德置之不顧的囚禁生活……

後記:《五夜講場》這兩年也有三數次聊過卡繆和《瘟疫》,要趁早看看。也順道一記:初看《五夜講場》,幾乎只看「歷史係咁話」,間中看「文學放得開」,後來連「哲學有偈傾」和「學人串社科」也看。一如譚蕙芸所言:「蔗渣的價錢,交出燒鵝級作品」。(延伸閱讀 8)

註:文中的《瘟疫》引文並非出自同一譯作。

延伸閱讀:

  1. 〈鼠疫之城〉,《五夜講場 2020——文學放得開》,香港電台,2020-06-04
    https://youtu.be/CBawFSTVLBM
  2. 〈瘟疫中的異鄉人〉,《五夜講場 2021——哲學有偈傾》,香港電台,2021-07-0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PLIxofKQs4
  3. 耿一偉.〈文學作為一道反抗災難的陽光〉,臺灣商周《瘟疫》導讀,《哲學新媒體》網上轉載,2021 年
    https://philomedium.com/contributions/81550
  4. Sami, "Camus Against the Virus", populyst, 2020-04-13
    https://populyst.net/2020/04/30/camus-against-the-virus/
  5. 一心.〈《鼠疫》中的「正直」〉,《三際信息站》,2020-03-21
    http://www.3kirikou.org/article_detail.php?SerialNo=3859
  6. 李怡.〈卡繆《鼠疫》:別讓絕望成為習慣,儘管明知無法戰勝「疫情」,也不能放棄!〉,《經濟通》,2020-03-13
    https://www.etnet.com.hk/mobile/tc/diva/art/oneminreading/39321
  7. 周國平.〈重讀《鼠疫》有感〉,《灼見名家》轉載,2020-02-13
    https://www.master-insight.com/周國平:重讀《鼠疫》有感/
  8. 譚蕙芸.〈五夜燒鵝:蔗渣的價錢,交出燒鵝級作品〉,《關鍵評論》轉載,2021-06-29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52983

YS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