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此情此景 (4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趁著世界新聞自由日,抄來明報月刊總編輯寫於年初的卷首語:

  ……「世之謂嚴酷者,必曰秦法;而為相者,乃廣致賓客以著書,書皆詆訾時君為俗主,至數秦先王之過無所憚。若是者,皆後世之所甚諱,而秦不以罪。嗚呼!然則秦法猶寬也。」1
  方孝孺對《呂氏春秋》月旦時政乃至劍指權貴而沒有招致禍端,頗為意外。
  古代諫官的嚴正和當朝君主的氣度,委實令今人刮目相看。

潘耀明.〈坐看雲起時〉
《明報月刊》二零二三年第一期

  朱守亮在〈呂氏春秋與先秦顯學緒論〉也謂《呂氏春秋》「立意無諱,厚譏俗君庸主……此等價值,多為後人所忽略」。

註:

  1. 方孝孺.〈讀《呂氏春秋》〉,《遜志齋集.卷四》

YS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有太多壞消息,」姊姊傳來訊息,「顧嘉煇和劉紹銘。RIP。」

  那天事忙,匆匆讀到顧先生過世的報道,竟然沒有多大反應。午後,再從姊姊的訊息裡得知劉教授辭世,感受才一併緩緩滲出。

* * *

  顧嘉煇,香港無人不識的名字,儘管不少人誤把嘉煇作家輝。
  據說他 18 歲才初學鋼琴1。(還記得當年媽媽就是用這個「人辦」鼓勵我上了中學依然可以學琴的。)磨劍十年,到了 1961 年參加比賽,所創作的〈夢〉獲選為《不了情》的插曲,自此展開非凡的音樂人生。

  顧嘉煇初期為邵氏和嘉禾出品的電影配樂,後來加入無綫電視任音樂總監。大家都以為 1974 年的〈啼笑姻緣〉是香港第一首粵語劇集主題曲,但原來,1973 年的〈煙雨濛濛〉才是2。哪一首得此殊榮都不打緊——兩首都是煇哥的作品。
  七、八十年代是電視劇最輝煌的年代,劇集歌曲也乘勢而上。十大中文金曲開辦首五屆,得獎名單近半是劇集歌曲,顧嘉煇的創作佔了其中八成。

  劇集歌曲,本來就因電視劇而生,自當與劇情配合,文字想是較直接可取的,但如今四十年過去了,劇情或已依稀模糊,只剩一些經典場口,歌詞也未必都能記住,可是主題曲、插曲以至配樂一響,故事、人物、記憶,一切一切,彷彿都回來了。〈小李飛刀〉〈熊熊聖火〉〈萬水千山縱橫〉〈楚歌〉如是,〈上海灘〉〈做人愛自由〉〈忘盡心中情〉〈歲月留聲〉如是,〈輪流轉〉〈哪天再重聚〉〈胸懷大志〉〈誰可改變〉也如是。
  這看作曲,也看編曲。(電影也一樣,效果只怕更為震憾3,可惜我看過的電影太少太少。)顧嘉煇的編曲(和配樂)當然也是一絕。誠如陶傑所言:「顧嘉煇的音樂純粹是香港的:既不拘一格,沒有包袱,只要合乎靈感所至,無論中西古今,皆可信手拈來。」例子正是古裝武俠劇《天龍八部之虛竹傳奇》的主題曲〈萬水千山縱橫〉。這一曲說的是蕭峰,有中樂,也有西樂,前奏部分的管弦樂更起先聲奪人之勢,活現「燕雲十八飛騎、奔騰如虎烽煙舉」的場面,「這種中西交替的音樂並用很奇特,也只有香港這個地方才能大膽產生」4

  香港早已告別電視汁撈飯的歲月,電視劇不再獨領風騷(電影也已沉寂多時)。顧嘉煇和黎小田當年一時瑜亮,如今兩人俱已長逝,劇集音樂的時代正式落幕。

流水聲 彷似笑聲
如夢境 一切都似動聽
讓我好好閉著眼睛
懷念逝去夢般美麗事情

天地 不再有聲
唯獨他呼吸跟我和應
就算此生再沒法醒
仍能靜聽 共他往日如何呼應

難以分清 多少風聲雨聲 沒法寧靜
留我一聲 最後笑聲
猶如靜聽 共他往日纏綿呼應

留我一聲

周慧敏.〈留我一聲〉
顧嘉煇曲.林 夕詞
無綫電視劇《烏金血劍》插曲

* * *

  劉紹銘教授。
  要寫的,三年前這一篇〈滿眼都是舊時情〉似乎都寫了。

  冒昧給教授寫過兩封信,算稱得上文字因緣吧。謹此作聯一副,追想教授:

  看如今花果飄零 新語為尚 只好嘆嘆
  想舊時風月無邊 藍天作鏡 能不依依

  (還是沒有進步,依然不叶平仄。)

  略略說一下這副對聯。
  這一回,先定下聯,再擬上聯。

  下聯都是劉教授散文集的書名:舊時香港、風月無邊、藍天作鏡、能不依依。
  教授 1994 年回港後出版過多本散文集,書名卻總圍繞著同一種情懷——憶舊:香港因緣、舊時香港、煙雨平生、文字還能感人的時代、一爐煙火、能不依依、風月無邊、方留戀處、藍天作鏡、冰心在玉壺、絢爛無邊。

我對〈舊時香港〉情有獨鍾……我愛小明星斷腸之音,「芳草天涯憐金粉,紫蘭香徑葬玉人」。想著念著,情難自已,模糊間隨手寫下〈舊時香港〉四字。

《舊時香港》再版前言(2009)

我用風月無邊作書名,道理就是這麼簡單,因為我「愛死」虫二帶出的舊時香港種種聯想。

《風月無邊》前言(2007)

事隔半個世紀,我還記得詩是這麼開頭的:「我的心掛在椰樹上,青青的、澀澀的果實。」……記憶中「攬藍天作鏡」是〈風〉裡一個句子……「攬藍天作鏡」,句子確也豪邁、爽朗。

〈攬藍天作鏡〉(2009)
(按:〈風〉指〈風:致阿雲〉,是戴天的詩作。)

書名取《能不依依》,表達的是晚來心事。人老了,眼中人物景色總是有情,能不依依。

《能不依依》前言(2007)

  教授另有一篇文章同樣題為〈能不依依〉,除了舊情舊事,還提到文字:

教人擔憂的是,在影像漸漸取代文字作為文本(text)的今天,我們老派人對文字之依戀,早晚會成為悼亡……「舊境丟難掉,殘山夢最真」,對文字能不依依?

〈能不依依〉(2007)

  那保存清通中文也可說是教授的志業了。因是之故,上聯「新語」除了是教授譯作《一九八四》裡頭大洋邦的 Newspeak,也用來借指當下的中文:「我令尊,你家嚴」、「是時候你進行吃飯」……

語文的墮落,是世界性的趨勢,誰也挽不了既倒的狂瀾。在這方面,我是無可救藥的悲觀論者。

〈捉「字虱」之必要〉(1996)

  「只好嘆嘆」出自教授〈幾人如我哭先生〉一文,文章談的是對聯。結束之時,劉教授寫道:

胡適(1891-1962)逝世時,我在美國讀書,在《中央日報》和其他刊物看過的輓聯不少,但最見情性的是一位無名氏寫的,可惜我只記得「幾人如我哭先生」一句。《名聯觀止》收胡適輓文多條,偏偏不見此聯,只好嘆嘆。

〈幾人如我哭先生〉(2007)

* * *

  在哪裡讀過這一句呢?
  人越大,越怕起床,怕不知誰又走了。

  借用《虛詞.無形》小編的一句話5:「當『失去』已成日常,仍留下來的人只能以一字一悼,聊表思懷,但願某天路上再相見。」

註:

  1. 〈榮譽社會科學博士顧嘉煇博士讚辭〉,香港中文大學,2014-12-04
    https://cong.cuhk.edu.hk/hongrads/212?lang=zh_tw
  2. 據說,《煙雨濛濛》播出時只有主題曲音樂,要到鄭少秋推出唱片時,詞曲才完整出現。見〈1973 鄭少秋 煙雨濛濛 詞蘇翁 曲顧嘉煇 演李司棋 鄭少秋 容玉意 鄭子敦 父無骨肉情 此家於她何有?香港第一部彩色長劇 日子久遠 煙雨濛濛 照片也濛蒙〉附記,YouTube,2017-02-25
    https://youtu.be/V3SYXmPv3xM
    另見黃志華.〈從微風細雨到風起雲湧 回顧 70 年代初香港粵語歌〉,大公報,2013-02-17
    http://paper.takungpao.com/resfile/2013-02-17/B11/B11.pdf
  3. 張志偉、羅展鳳.〈悼:電影幕後英雄 顧嘉煇的音樂本色〉,明報,2023-01-08
    https://news.mingpao.com/pns/副刊/article/20230108/s00005/1673111291524/
  4. 陶傑.〈每個香港人心中都有一座顧嘉煇〉,CUP,2023-01-05
    https://www.cup.com.hk/?p=257818#.Y7YqpESiSFY.link
  5. 無形編輯部.〈【無形.2022,來不及好好告別他們】前置詞:如果終究要道別,好好說再見〉,《虛詞》,2022-12-01
    https://p-articles.com/heteroglossia/3360.html

YS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這一輩對香港歷史的認識近乎零,只知道一九六七年無綫電視開台播放之後的事情,甚至連六六年暴動也毫無印象。世界上大概沒有比我們對自己長大的地方了解得更少的人了,但這不能怪我們,殖民地是毋須擁有記憶的。但在殖民地走向終結的時候,我們忽然醒覺到自己腦袋的空白,急於追認自己的身分,但卻發現,除了小說,除了虛構,我們別無其他的依仗。歷史敘述變成了小說的一種,沒有人能堅持自稱純粹整理史料的偽裝。

董啟章.〈永盛街興衰史〉

  近年對書籍種類的興趣轉到香港歷史。
  與其說興趣有變,倒不如說想為自己、為香港留點記錄。
  就像今期《就係香港》所言:「在甚麼都留不住的香港,最重要的遺產 heritage 可能便是維多利亞港。」1
  (除非填海填滿維港。除非江水為竭。)

  香港的集體回憶夢,或可說是成形於清拆天星碼頭和皇后碼頭之時,至於我們現在掛在嘴邊的集體回憶,大概已經超越了當時那種因面對失去而逐漸浮現的集體回憶。
  這算是進入了所謂的大眾史學或公共/公眾史學(public history)吧。

* * *

YS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街裡每個路誌 沿鐵路漫步每處
樓上讓我俯瞰每個鬧市
在我身邊的你寸步未移
都市每個位置 來細味逐份雅緻
炎熱坐到天悄悄降下雨
在每幅光景有快樂鑰匙

想 照著沿路地理
過渡每世紀 途經的跑馬地
然後又再飛 繼續橫越萬里
載著來下世紀 從筲箕灣到尾 陪住我陪住你

看 這銅鑼灣璀璨 每天依然如常出發
這一秒 有如騎著天馬 樂在其中 都好嘛
左邊看 看紅棉道風格 轉彎 干諾道亦優雅
下個彎有站 前面尚有燦爛
舊了的鐵閘 沿路視察每日變化

看 到達皇后街嗎 也許忽然全部清拆
今天我有幸凝望一眼 用老爺機捉一剎
趕緊到碼頭前面一覽 有天跟隨時日改革
下個彎有站 前面尚有燦爛
舊了的鐵閘 明日尚遠 除非有限

看 我們無暇眨眼 也許西環餘味不散
幾多轉 看著沿岸改革 逐處填海 先分化
招紙已變舊 仍未洗擦 記憶依然留在這格
下個彎有站 前面尚有燦爛
舊了的鐵閘 明日尚遠而怎到達

看 我們仍在感嘆 到底感情從未蒸發
風景裡最後留下牽掛 漫說人生總璀璨
燈光已變黃而未消散 這生不能留住一剎
若氣氛變淡 如何預計變幻
下個彎有站 前面尚有燦爛
舊了的鐵閘 明日亦已到站

行車再過數十秒 時間慢慢地過了
沿路下半生與你坐著笑
共你一起穿過每道大橋

陳健安@C AllStar.〈我們的電車上〉
甯浩基曲.鍾 晴詞

就係香港「2020年冬」009   上星期跑了去叮叮。
  叮叮,叮叮,叮到港島東。
  想是星期六翻過《就係香港》2020 年冬季號,讀到「歌中旅遊大香港」一節,學著〈我們的電車上〉這首舊歌,就登上了那班電車。

  稍晚於纜車和天星小輪,電車也快兩個甲子了。
  這東西,是香港人的集體回憶吧。

我們傳甚麼?   起程前,還想著會看風景,看街道,看百態,途上卻拿起了《我們傳甚麼?——從神學、歷史與聖經理解福音》來讀,試著了解福音派福音觀 vs 社會福音 vs 整全福音。
  書的主調是「福音是甚麼?我們所傳的,我們認識嗎?」
  我們用的四個屬靈定律、福音橋、五色珠,真的就是福音的全部嗎?
  不是的。
  書裡頭有這麼一句:「以為熟悉,原來陌生。」

  叮叮,叮叮。
  不知從哪時開始,叮叮聲沒有了,可我們還是叫它叮叮。
  還記得,時代廣場所在,尚見過早年的銅鑼灣電車廠。
  還記得,朋友小時候談志願,說長大後要當電車司機。
  還記得,好幾年前參加張曼娟的講座,聽她說迷戀香港,聽她說喜歡電車,聽她說愛在朋友面前炫耀自己多麼熟悉電車沿路車站說得多眉飛色舞(可惜後來連電車也曉得提示下一站,她心情失落了好一陣)。
  還有,聽說內弟寫過論文,探討香港人的步伐既是如此的急如此的快,怎麼電車居然存留至今,還要「被譽為世界上仍在服務中的最大雙層電車車隊」呢?
  還有,好多好多年前,電車路是港島北的海岸線。

  一百二十年下來,我們還留下甚麼?
  再一百二十年,我們又留下甚麼?

下個彎有站 前面尚有燦爛
舊了的鐵閘 明日亦已到站

  在這個風雨飄搖的日子,每天睡醒,總有事物湮滅。誰守得住呢?
  「以為熟悉,原來陌生。」不也是我們當下的寫照麼?

記於香港開埠一百八十年

YS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去年底,音樂家黎小田辭世。

(一)

  讀明報月刊,讀到陶傑為黎小田親撰輓聯1,追念他的作品,懷想他的生平:

千歌淚傾湖海,問小我何能感絃歸夢宇;
六劫情繫心田,悵浮生幾許塵緣散胭脂。

  聯中除了嵌入小田的名字,還有他的名曲:〈湖海爭霸錄〉、〈問我〉、〈浮生六劫〉、〈胭脂扣〉。依稀還見到〈歌衫淚影〉、〈浮生若夢〉。
  陶傑在文中提及一段小插曲:由於親屬告知靈堂會掛上「儂本多情」橫額,陶傑為免「情」字重複,遂把下聯的「情」改為「愛」。

(二)

  見到黎小田的名字,往往連帶想起顧嘉煇。常有「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
  這當然是出於無知。無知大概因為在無綫創造的世界裡成長。
  自懂得看電視以來,無綫劇集正是所謂用於撈飯的電視汁,開飯必備。即使劇情如今變得模糊朦朧,主題曲插曲片尾曲卻早已銘心刻骨。顧嘉煇正是靈魂人物,數得出的歌曲大抵都出自他的手筆。當代周瑜輸在他成名的地方:麗的電視。先天不足。

(三)

  早些年無綫劇集有段時期幾乎沒有自家歌曲駐台歌手,主題曲都找來其他歌星客串。直到近十年在《超級巨聲》和《星夢傳奇》物色了一班巨星幫新秀、星夢幫藝員,繼而乘勢創辦星夢娛樂,才出現了現在劇集歌曲十之八九都由星夢旗下歌手包辦的局面。

  回溯上世紀,無綫劇集歌曲家傳戶曉的時代可粗分前後兩期,先是七八十年代的娛樂唱片,後有八九十年代的華星娛樂。
  娛樂唱片時期,也是顧嘉煇時期,台柱當然是鄭少秋和汪明荃,但也有仙杜拉羅文關菊瑛張圓圓鮑翠薇溫兆倫陳松齡。
  八十年代初,黎小田轉投無綫旗下的華星娛樂,主辦新秀歌唱大賽,又羅致了張國榮梅艷芳呂方陳潔靈關菊英陳美齡小虎隊。

  然而那也是百花齊放的年代,寶麗多的關正傑張學友譚詠麟露雲娜鄺美雲、百代的林子祥葉振棠葉麗儀李龍基、永恒的薰妮張德蘭葉德嫻、華納的陳百強,還有新力的甄妮徐小鳳。2
  那年頭,不論歌手屬於哪家唱片公司,總唱過無綫劇集的歌曲,而其中至今依然為人津津樂道的,也許還不只一人一兩首。

(四)

  陶傑又說,「中國聞人逝世,靈堂當有輓聯……當有滿堂輓聯相送,供弔者吟誦欣賞,這就是一個已經消逝了的文化中國」,然後提到尚有其他友人送上輓聯,好像何文匯教授的「天上光文曲,人間想正聲」,以及盧安迪的「如天上佳音,香影尚傳姜白石;正江南多事,風花莫問李龜年」。
  這三副對聯,各異其趣,有嵌名有引典也有簡單直白的。

  為了追悼一個已經消逝了的文化中國,為了紀念一個曾經叱吒樂壇的音樂巨匠,我也獻獻醜,擬就一副對聯:

  昔日各領風騷萬千鳴怒劍 江湖璀璨
  而今賸得殘夢幾許散胭脂 烟雨淒迷

  和陶聯一樣,聯裡都嵌入了黎小田幾首名曲,有我喜歡的〈殘夢〉和〈烟雨淒迷〉,還有〈問誰領風騷〉、〈怒劍鳴〉、〈人在江湖〉、〈胭脂扣〉。
  這副借用歌名而得的對聯或許太推砌太雜亂:既要遙想黎小田當年與一眾方家競相輝映而惋惜如今斯人遠去只餘殘夢,又要追憶樂壇當年百家爭鳴繁華盛況而悵望如今裹足停滯前路迷茫。

  一如以往寫過的對聯,總有地方出律。這次是上下聯第四字俱為仄聲。到底是天資所限。
  扣胭脂恐怕不知所指,因此依陶聯改為「散胭脂」。

(五)

  也許說他與顧嘉煇倆「一時瑜亮」會更準確。
  我想,即使日後依然會感念「既生瑜何生亮」,我知道,黎小田到底還是黎小田。

註:

  1. 陶傑.〈輓送黎小田先生聯〉,《明報月刊》二零二零年一月號。
  2. 這樣列舉當然既不齊全,也不準確,尤其歌手往往會轉簽不同的唱片公司。因此,只能盡量以歌手主唱無綫劇集時所屬的唱片公司為依據。另外,張圓圓就是張德蘭。=)

YS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 Singing the song of angry men?
It is the music of a people who will not be slaves again.
When the beating of your heart echoes the beating of the drums,
there is a life about to start when tomorrow comes.

Will you join in our crusade? Who will be strong and stand with me?
Beyond the barricades is there a world you long to see?
then join in the fight that will give you the right to be free.

Will you give all you can give so that our banner may advance?
Some will fall and some will live, will you stand up and take your chance?
The blood of the martyrs will water the meadows of France!

"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
Music by Claude-Michel Schönberg and words by Herbert Kretzmer (French by Alain Boublil and Jean-marc Natel)
From the musical Les Misérables

  初次聽這首歌早在中學,應該是 Mr Lau 介紹的。那時還未知道孤星淚是甚麼,也不曉得這個世界可以有多悲慘,但印象中很有文化的麥同學就很喜歡哼。
  不過,音樂到底有其感染力,斷斷續續地聽,斷斷續續地記,居然給我記下了旋律和歌詞。
  早幾年,看了電影版。書櫃上,也有一套五冊的中譯本。就是沒有看過舞台上的歌劇。

  後來,☂️時期有了粵語版:

試問誰還未發聲?都捨我其誰衛我城
天生有權還有心可作主 誰要認命噤聲
試問誰能未覺醒?聽真那自由在奏鳴
激起再難違背的那份良知和應

為何美夢仍是個夢 還想等恩賜泡影
為這黑與白這非與是真與偽來做證
為這世代有未來 要及時擦亮眼睛

無人有權沉默 看著萬家燈火變了色
問我心 再用我手去為選我命途力拼
人既是人 有責任有自由決定遠景

〈問誰未發聲〉
Claude-Michel Schönberg 曲.佚 名詞

  其實早在 1997 年年初,金佩瑋已填了粵語歌詞:

看吧人民在挽手 爭取正義和自由
歌聲裡群情似火 滿溢激昂震撼著四週
捍衛人權護眾生 不分社會還是個人
方可叫無限理想 每日每天漸近

人民意願求實踐 自由的風不怕遏止
每刻也願勇敢 背負這革命旗幟
忘記畏懼勇踏前 正面迎接歷史

〈人民之歌〉
Claude-Michel Schönberg 曲.金佩瑋詞

  我想,除了很有文化和鍾愛這首歌的朋友隨時會哼上一兩句,沒有人會無緣無故唱起 "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 這首和流行曲沾不上邊的歌曲。至於會認真唱的,其一當然是想表現原著精神的演出,其二就自必然是意有所指。但所謂意有所指,其實視乎現實環境:沒有相應的社會狀況,誰又會問誰人未發聲呢?正正因為現實太荒誕無稽、彎曲悖謬,民眾才要倚靠口號歌曲,彼此激勵,同聲質問權貴。

  當年老師訓誨,被人指正,「有則改過,無則加勉」,教導我們要反躬自省,大有「看別人比自己強」的意思。後來,社會上個人主義抬頭了,人人行動照舊,但總算意見接受。現在呢?不論是初出茅廬的小伙子還是慣走江湖的大人物,一律起勢起弶力排眾議,堅稱自己無可指摘,即使有問題也只是其他人不明白、誤會了,更有甚的一如小學雞,左一句故意針對,右一句別有用心,彷彿全宇宙都欠了他們似的。

  人心不古、人心不古啊。

YS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20 年 5 月 15 日。
  維基百科在這日期下,列出四宗香港大事:

  • 反修例運動至今近一年,監警會公布專題審視報告。
  • 612 金鐘衝突中,首位承認暴動罪的 21 歲示威者判囚四年。
  • 教育局要求考評局取消文憑試歷史科條引起爭議的試題。
  • 立法會主席引用《議事規則》第 92 條,指定財務委員會主席主持內會主席選舉。

  還有一宗。
  香港早年四大百貨公司之首先施賣盤染紅。

* * *

  先施百貨 1900 年創立,是香港首間華資百貨,首家店舖開設在皇后大道中 172 號。當年的先施有多項創舉,例如始創不二價。中國人向來信奉討價還價那一套,先施不容議價的規矩在那年頭肯定噱頭十足。
  有見百貨公司有利可圖,永安隨後在 1907 年開展百貨業務,店舖就在先施斜對面,皇后大道中 167 號。到了 1912 年,大新百貨開業,舖位在德輔道中 181-183 號。及至 1932 年,中華百貨啓業,位置也在皇后大道中。

  這四家百貨合稱「四大公司」。先施、永安和大新後來到上海大展拳腳,另與新新百貨並稱「後四大公司」1
  「四大公司」的局面大概維持了三十年吧。1968 年會德豐收購連卡佛,其後透過連卡佛收購中華百貨。1972 年,均隆收購大新。然而,其時百貨業卻迎來第二度輝煌歲月——日資百貨,而戰場也自中上環東遷至銅鑼灣。

* * *

  愛探究商號取名的典故。總覺得起名需要相當的功力,而名字也的確盛載了創辦人的寄望和心血。
  就好像紅頂商人胡雪巖為藥號取名慶餘堂。慶餘,出自《周易》:「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至於胡商人一生積善還是積惡,我說不上來,但他留下來的胡慶餘堂至今已近一百五十年,贏得「江南藥王」名號,自非浪得虛名。

  即使是「四大公司」,名字也有來歷。
  先說先施 Sincere。中英名字發音相近,意思也相彷。「先施」取自《中庸》「先施以誠」一語2,寄語:「經營之道,必先以誠施於人,而取信於人」,"Sincere" 就是誠懇。創辦人馬應彪是基督徒,公司名字也許還有「施比受更為有福」的意思。
  永安則較為樸實,寓意永遠安寧。
  大新百貨 The Sun,取「旭日初升,大展新猷」之意。
  上海的新新百貨出自《禮記.大學》:「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新新百貨 1926 年創立,晚於先施、永安,以新新為名,大有要他們比拼一下之意。

* * *

  這篇小文所記述的,自然未及四大公司事跡之一二。各家的歷史在維基百科裡都有條目分述,而《香港倒後鏡》網站、《Soldier 的世界》網站、鄭寶鴻著作《幾許風雨》、《香港華洋行業百年——工業與服務業篇》等也有若干篇幅。當然,網絡上更有讀之不盡的記述,除了四大公司的發跡奮鬥故事,延伸開去還有馬應彪支援孫中山起革命、與馬夫人推動女權、發起創辦香港基督教青年會和女青年會;永安第二代郭琳爽在抗戰時期力守上海永安,卻在新中國時期遭難;乃至四大百貨之間亦敵亦友的競爭,例如各自引入櫥窗、升降機、扶手電梯等新潮物事,四大的禮券可交換使用,蔡興夥拍兄弟蔡昌創辦大新後,仍舊專注先施的發展……

* * *

  話說回來,胡慶餘堂和先施在經營理念上還有共通之處。胡慶餘堂有「真不二價」橫匾,以「採辦務真,修制務精」為祖訓;先施也推鐵價不二。胡慶餘堂又有胡雪巖親書「戒欺」匾額,告誡後人「藥業關係性命,尤為萬不可欺」;先施的「先施以誠」、"Sincere",說的也是誠信。
  做生意要有誠信,童叟無欺。
  做人何嘗不是?

* * *

  還有一宗。
  自由黨創黨主席李鵬飛逝世。

  2020 年 5 月 15 日,不一定比其他日子重要,卻因這幾件事而變得不平凡。
  到了一個星期後的今天,人大提請審議港版國安法。

參考資料:

  • 〈百年先施易主 細數本地四大百貨興盛沒落〉,香港 01,2020-05-16。https://www.hk01.com/社會新聞/474047/
  • 鄭寶鴻.〈百貨公司〉,《松栢之聲》第 338 期,2005 年 10 月。http://www.thevoice.org.hk/v0338/021.htm
    鄭寶鴻是香港史專家,編著多本圖錄,以珍藏多年的明信片、相片、圖片,勾勒出香港這許多年來各行各業的發展、大街小巷的變遷,用圖像講述香港史。
  • 〈我們的品牌:百方糖醬〉,《香港故事》第 19 輯,香港電台,2012 年。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fBqGeyB9AE
    本集《香港故事》縷述先施百貨、太古糖廠、李錦記蠔油創業經過,故名百方糖醬。影片節錄先施百貨一段。
  • 《永安百貨一百周年紀念特刊》,2007 年。https://shop.wingon.hk/2413
  • 〈大新百貨公司與蔡氏家族(一)至(五)〉,《香港倒後鏡》。https://elevenstrokes.blogspot.com/2015/11/blog-post_28.html
    網站一如其名,回望香港歷史。文章都附有資料出處,作證作注,足見網主用心。
  • 〈初探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薄扶林道墳場(一)〉,《Soldier 的世界》,2015-05-20。 http://lausoldier.blogspot.com/2015/05/blog-post_20.html
    《Soldier 的世界》內容博雜,圖文並茂,香港歷史是其中一個主題。這篇文章記述馬、郭、蔡三大家族都安葬在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薄扶林道墳場。

註:

  1. 有報道指香港的中華百貨是上海的新新百貨,疑誤。新新百貨由先施舊部黃煥南、劉錫基等創辦,而中華百貨的資料雖然較少,但據知創辦人乃陳少霞。
  2. 找過網上好些網站,《中庸》並無「先施以誠」一語,只有「所求乎朋友先施之」一句,不過「誠」是《中庸》其中一個主題。

YS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近日忽然惦念劉紹銘教授。
  也許是看到嶺南大學頒發榮譽博士給劉教授的消息吧。

  贊辭寫道,「劉教授早年研究現代中國戲劇」,及後「心力更集中於中國文學的跨文化傳播」,一直「孜孜不倦地為現當代中國文學的保存和研究作出貢獻」。在學術以外,還有寫作生涯,「六十多年來,劉教授寫作不倦,作品集共積存三十餘種,主要包括雜文、論文、隨筆等等;雜文風格舒徐有致,往往風趣幽默」。
  是的,我相信劉教授下筆之時,即使是抒懷文章,仍然不忘傳播現當代中國文學,用另一種方法去延續志清先生的中國現代小說史。

  愛讀劉教授的散文,特別是他憶師友的小文章和評作品的大文章。教授的散文集不多也不少,按時序按系列編的都有,但大多沒有特定的主題,因此文章散落各結集,不時有「一文多收」的情況。還幸何客先生幫忙催生《冰心在玉壺》一書,請教授揀選了這些年來書寫這些新舊人物的大小文章。
  願意又能夠寫出這些文章的,除劉教授大概不作他人想。教授有學識有交情有才情。有學識,才讀得出許地山的慈悲梁實秋的春華秋實徐訏的神傷白先勇的歌吟;有交情,才體會到夏志清的任誕吳魯芹的瀟灑董橋的顏色林行止的閒情;但還得要有才情,方能把一個個人物活現讀者眼前。於是,我們看到夏濟安的腼腆張愛玲的崖岸余英時的情懷逯耀東的江湖。
  正因如此,劉教授的師友文章就與別不同:教授總可以把人物與作品的關聯看得通透。那是因為他識文也識人。

  初識劉教授之名,緣起他為天地圖書主編的當代散文典藏,以及往後的現代散文典藏、當代小說典藏、愛讀散文等系列。
  後來,劉教授退休,應邀到蘋果日報開專欄,寫屯門雜思錄。那是董先生任社長、蘋果副刊最豐富多姿的日子,每到星期天,副刊以外會再加一版蘋果樹下,A 叠還會有一整版的 always on sunday,說是百家爭鳴諒也不為過。
  也就是因為劉教授,我才得知吳魯芹施蟄存喬志高夏氏昆仲諸位先生的大名。也許,我當年興孜孜跑去唸翻譯,與仰慕他們的才學不無關係。也許。

  想來也是。翻譯班第二年有英譯工作坊,同學要各自找一篇三千字、未有譯本的文章,用半年的時間譯好。選著選著,居然選了魯芹先生的〈翡冷翠夜夢徐志摩〉。原文六千多字,所以我只譯了前半,後來還當作禮物送姊姊生日。本來想把餘下三千字譯好,但至今未動一筆。
  〈翡冷翠夜夢徐志摩〉是魯芹先生較後期的作品,收錄在《餘年集》。先生曾出過數本散文結集,本世紀初九歌出版社一口氣再版了三本,我也就一口氣買了三本:《瞎三話四集》、《師友.文章》、《雞尾酒會及其他》。那時我還以為他其餘的文集會陸續再版,豈料再無下文,倒是內地的上海書店後來推出了一套七冊的《吳魯芹散文集》。

  上面提到天地多個散文典藏系列,魯芹先生的作品集是其一,劉教授在附錄〈洋湯原來是禍水〉說,「相信﹝魯芹師﹞的作品在香港會有知音」。知音我算不上,但我的確愛讀他瞎三話四瀟灑幽默的智慧文字,因此冒昧給主編劉教授寫了封信,謝謝他的引介。教授十分客氣,回了信,說在香港這類書籍的市場有限,隨時不能取回成本。我讀著當然慚愧,因為我並沒有買香港版的《瞎三話四》。

舊時香港   雖說一直想書櫃裡有本教授的著作,但第一本擁有的已是 2007 年的《渾家.拙荊.夫人》。及後又補購了《一九八四》、《文字還能感人的時代》、《舊時香港》。
  說起舊時香港,我和教授原來尚有一段淵源。
  多年前讀教授某篇憶舊,得知教授曾在聖類斯唸書,是大師兄。我補購《舊時香港》,其實也是一種留念(也為了另一篇憶故人的文章——〈皮匠詩人〉):裡面〈童年雜憶〉一文,細說了教授在聖類斯印刷所當童工的歲月。
  去年,母校出版九十周年紀念特刊,其中一篇文章以〈飛鴻踏雪〉為題,記錄了劉教授的訪問。資料想是最準確的了:教授在聖類斯重讀小六,畢業後原校升中,可惜因家貧而失學,中一沒有唸完,其時神父就收留了他在工藝部做印刷童工。

  那是 70 年前的事了。
  兩年前,教授出了本新書,名為《劉紹銘散文自選集》。書店網站的內容簡介是這樣的:「本書為著名文學教授劉紹銘的散文自選集也應該是他後一部文學著作。」似乎漏了一個「最」字。
  然而,教授的前言其實是這麼說的:

我以前把舊作結集成書取名時一不小心就「巧立名目」起來。像《偷窺天國》或《文字豈是東西》即為顯例。但不是所有的文稿都適合套用這種「花巧」題目的。本集取名本來規規矩矩的「自選集」,乃因自念「筆耕」的歲月已過,今後再難湊出足夠的字數出新書,於是決定稱為《劉紹銘散文自選集》。這應該是相當實事求是的書名。

  意思相彷,但網站的簡介似乎把話說得太盡了,至少在這兩年,教授已出版了《絢爛無邊》(散文集)、《一九八四》(重新校對,香港首度出版)和《給孩子的港臺散文》(與梁淑雯合編)。

  重新校對出版的《一九八四》,教授沒有另行寫序,但只拋下一句話:「若 George Orwell 還在生,又懂中文,他準會問現在是人間何世!」
  人間何世!就因這句話,教授如今又再提起譯筆,翻譯《動物農莊》

後記:本文標題〈滿眼都是舊時情〉,乃照搬教授《絢爛無邊》一書的代序篇名。又,現在是 2019 年 9 月,而劉教授是 2018 年 11 月獲嶺南大學頒授榮譽博士學位的。這篇文章寫了幾近一年,越寫越慢。

YS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好久沒寫文,怕已荒廢了。
  但到底是文字人,荒廢了也得寫下去。

(一)

  聽罷〈粵語答問〉講座,心有戚戚然。
  不知道語言學家怎麼定義母語。我爸媽的母語一定是福建話,那福建話大概就是我的母語了。但我在香港出生,自小學的就是粵語,那粵語會否就成了我的母語呢?
  但我在乎粵語,不管粵語是否我的母語。

  坊間近年講保育、講集體回憶,於是「發掘」粵語的優點,說粵語古雅,上承古代中文,是為正統,一旦滅絕,是中國文化的悲劇。
  當然,有例子支持。

  語法:一如古代,多用單字
  讀音:粵語仍保留入聲,讀唐詩宋詞又大多押韻
  用字:粵語保留不少古代詞彙

  於我,這些例證當然很有說服力,只是,在乎粵語,歸根究柢也許是情感作祟:看著近乎屬於自己生命一部分的東西消逝,實在冷靜不來、客觀不來。
  但這些例子在語言學家眼中,原來不怎樣全面,考證也不嚴謹。例如,以現存資料推演出來的周秦上古漢語與粵語毫不相同,而唐宋的中古漢語倒似潮州話。推演未必正確,但同一道理,沒有人找得到粵語和古漢語發音相同的證據。

  然後是語法。

  (1) 我食咗飯喇。ngo5 sik6 zo2 faan6 laa3[粵拼]
  (2) 我吃過飯了。ngo5 hek3 gwo3 faan6 liu5[粵拼]
  (3) 我吃過飯了。wǒ chī guò fàn le[漢語拼音]

  句 (1) 是粵語、粵字,句 (3) 是規範漢音、漢字。句 (2) 呢?是粵語唸規範漢字,在教授眼中,並不合乎語言學的規律,所以他不反對用普通話教中文,但認為學校應該教授粵語。
  我不懂的是,除了粵語,是否還有其他語言系統的說話和書寫是兩套字,讀音卻是相同的。

* * *

  粵語是方言。
  語言學者並不認為方言比通行語 lingua franca 低等。一個國家(我想是一個大地域)內的語言應該都是平等的,只是地方越大,越需要共通語。一種方言之能夠成為共通語,大多是出於政治和經濟的考量,有時涉及人口和文化,可方言的本質卻從來不是要考慮的因素。
  雖然有人說方言不應該也不可能被消滅,但既然政治可以左右共通語的選擇,那麼因政治目的而要消滅方言就實在沒甚麼意外了。
  其實,如果某一語言再沒人用來溝通,自會滅絕,方言也不例外。就算怎樣努力,最終也許只能像歷史一樣,供人憑弔。

  全球而言,粵語不是中國人的共通語,所以只會越來越少人懂。
  現實就是這樣。正如教授說,外國人想學中文,當然想學一種學了有用旳,粵語再美再雅,也不會是他們的選擇。
  粵語粵字,守得了多少年呢?

* * *

  講座的結論是灰色的:

  • 無法考證得出粵語(甚至任何一種語言)是否正統,何況所謂的正統並非一成不變,正統與否已沒多大意義,不過在擡高自己而貶抑他人罷了
  • ‎粵語在新中國確是方言,但在香港卻是共通語
  • 以粵語入文可行,但功能、目的未明之前,應該專注其他方面
  • 研究粵語可以認識粵語的本體,了解方言之間的語言差異

  教授說,有問題去鑽研,不在乎結果是否有用,這就是研究的本質。不過,結果有用就更好。

  粵語將來會怎樣?
  教授自問,但沒有自答。

(二)

  研究大概就是這麼樣的一回事。不為別的,只求找出答案。
  於是,有有心人編寫了一本《本色古龍》。

  談到武俠小說的流變,籠統而言,論者多以梁羽生、金庸作為新派武俠小說的鼻祖。稱之為新派,以別於之前王度廬等以武言情,又或者鄭證因等偏向以搏擊式描寫武功的創作。
  也是迷武俠的時代使然,自己偏愛金庸、古龍、梁羽生。成名稍晚的溫瑞安、黃易等,就是看不出味道來。《神州奇俠》當然看得熱血,《尋秦記》讀來少不免驚訝於穿越古今的奇想,但終究比不上《萍踪俠影錄》的家仇國恨、《天龍八部》的貪嗔癡情、《絕代雙驕》的機關算盡。

* * *

  古龍走得最早,至今已過三十年。
  金庸創作小說一十七年,微觀當然看得出早中後期的變化,但十五部小說的文字風格始終如一。
  梁羽生創作時間最長,達三十年,筆下小說三十五部。以文風看,我認為可粗分前後期,前期自然有致,後期則文藝腔太濃。
  古龍則一如他自己常說的,求新求變:他一向把自己逾七十部的作品分為早中後三段時期(《本色古龍》則把古龍的創作分為試筆期、探索期、成熟期、衰退期四期)。早期是起筆階段,文筆明顯有舊派小說的痕跡;中期是成形階段,行文轉趨簡潔明快,筆下角色對話漸見慧黠,古龍散文體逐步煉成;後期是成熟階段,小說內外形神俱為古龍。不過,我認為後期還需要再分前後段。分水嶺自然是巔峰。
  於古龍而言,所謂分水嶺,就是「求新、求變、求突破」的時候,也正正是以散文詩體寫下〈天涯.明月.刀〉的時候,但正如他自己說的,「我知道我的確突破了一樣東西——我的口袋,我自己的口袋。」

* * *

  摹古龍形易,仿古龍神難。
  家姐常說,少時愛以古龍體入文:

  夜。
  深夜。
  更深的夜。

  家姐上課作文計字數,古龍的稿費可是以行算的,因此古龍寫稿很快。
  收錢當然也很快(花錢更快)。
  而名氣越大,自然越多報館邀稿。同時收了幾筆稿費卻不及出稿大概也很稀鬆平常,結果是寫了開頭,後面要另覓他人代筆。

本色古龍   連載過後,就結集出書。出版社或許有真有假,但編輯似乎都眼高手低:不單排錯版,居然還敢竄改——增字刪句改版翻印——結果弄出五六七八個版本來,恐怕連古龍也不知道哪家出版的才是真確版本。
  於是,有心人程維鈞耗時十餘年,讀遍兩岸四地和東南亞的古龍小說版本,比對版本之間的異同,寫下這本《本色古龍》。
  讀過,才知道現今流傳的都並非全是古龍手筆。
  例如,連早期的小說也有代筆。
  例如,鳳舞九天佚失了萬餘字。
  例如,幾乎每本小說都有漏句。

  大家常說,要是古龍不那麼早逝、不那麼愛酒、不那麼豪爽、不那麼多想頭,未必不能像金庸般修訂自己的作品。
  只是,不愛酒,又怎會是古龍呢?不豪爽,又怎會說得出「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不多想頭,又怎會有七十多部引人入勝的小說呢?

* * *

  水土釀文化,時勢造英雄。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是武俠小說最蓬勃的時期,金庸古龍梁羽生以外,尚有蕭逸上官鼎臥龍生柳殘陽獨孤紅諸葛青雲。
  那是百花齊放的時代。上承俠義的英雄、仙怪的蜀山、奇詭的羅剎,下啓詩化的刀叢、武技的武道狂、異俠的破碎虛空,而分水嶺正是金庸和古龍兩座大山:金庸集舊派之大成,古龍創新派之先河。
  武俠小說將來會怎樣?

(三)

  右手寫詩左手寫文的余先生走了。
  印象中早些時先生還來了香港一趟講講座,花絮照片中雖然稍稍清瘦,但是精神依舊矍爍。
  那是甚麼時候了?

  我有幸聽過先生一場講座,題目是〈當中文遇上英文〉。
  常常有人說,余先生是外文系出身的,怎麼中文比國文系的還好?這當然是戲言,但可見先生中英造詣之高。
  早年有本小書《中和西》,輯錄了先生多篇針砭時下中文水準的文章。最記得一句:「英文沒有學好,中文卻學壞了,或者可說,帶壞了。」無異當頭棒喝,做翻譯的人更要格外上心。

  對我而言,余光中作品早已是經典,我不過讀過三兩本,與粉絲沾不上邊。話雖如此,當年面試時居然大言不慚,說喜歡讀先生的散文,尤其是《青銅一夢》,哪知面試官是粉絲百分百,我這個濫竽南郭自然無所遁形。也許這就是我掉進候補名單的因由。

  貽笑大方的事還有一樁。

  眾所周知,余先生有好些機智的話,就好像這一句:「大陸是母親,台灣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歐洲是外遇。」
  早前,同事需要摘錄一些與甜酸苦辣相關的名言,我居然想起先生的〈白玉苦瓜〉,以為總有甚麼雋永幽默的句子。找來看,呀,原來〈白玉苦瓜〉寫的,不是那個用來榨汁喝的苦瓜品種,而是一棵用白玉雕成的苦瓜,眼下是臺灣故宮的鎮館之寶。

* * *

  上世紀,先生有十年時間在香港,都在中文大學教學。
  在沙田山居,他寫下了沙田七友記,記述幾位中大好友。那年是一九七八年。
  宋淇、胡金銓、思果、喬志高、陳之藩五人先後過世,如今記述人又走了,八友就只剩下劉國松和黃維樑。

  有才氣名氣又勤寫作的大家這年頭越來越少,中文文壇將來會怎樣呢?

20190210: 寫這篇文章的念頭始於 2017 年 12 月。花了近半年的時間寫,再另一個半年才整理好放上網誌。

YS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星期詞壇有兩則要聞,而內容還真意外。
  其一,莊奴離世;其二,Bob Dylan 獲諾貝爾文學獎。

(一)

  上一輩聽國語流行曲的,大概都知道莊奴。「甜蜜蜜,你笑得甜蜜蜜。」歌詞簡單,據說只花了莊奴四分半鐘,但卻成全了鄧麗君一首名作。
  是的,莊奴可說是鄧麗君的御用詞人。隨便翻開鄧麗君的唱片,總會看到莊奴的手筆,甚至有說八成歌詞都由他一人包辦了。

  莊奴生於北京,原名王景曦,1949 年隨國軍赴台,做做編輯,寫寫散文。後來以「莊奴」做筆名,全因讀到北宋晁補之的一句「莊奴不入租,報我田久荒。」而有感而發:即使當莊奴的一生務農終歸不過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我也願意作一個奴僕……奴僕用的是犁耕,我用筆耕,老老實實寫些東西。」
  莊奴在詞壇嶄露頭角,始於電影《水擺夷之戀》。當時周藍萍負責音樂,他偶爾看過莊奴的文筆,覺得合適,便向導演推薦,於是莊奴就寫下〈願嫁漢家郎〉、〈姑娘十八一朵花〉。

  現在回看莊奴的作品,詞風確然老老實實,除了〈甜蜜蜜〉,〈小城故事〉、〈又見炊煙〉、〈海韻〉、〈小村之戀〉等,還有我愛的〈我踏浪而來〉,全都樸實無華。他曾說,如果要蓋棺論定的話,四句話就可以形容自己:「一事無成,兩袖清風,寫首好歌,快樂無窮。」

(二)

  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居然頒了給音樂人 Bob Dylan,大出文壇樂壇意料。
  有人說,音樂界不乏舉足輕重的桂冠獎項,文學獎又何必顧彼而失此呢?也有人說,過往也有不是專注文學的人得獎,例如寫回憶錄的邱吉爾、以哲學聞名的羅素等。

  文學獎頒予詞人,對流行曲創作人來說,箇中的意思就是:歌詞也是文學。
  至於為甚麼流行歌詞不列入文學範圍,那其實是件很令人疑惑的事,而這現象似乎不分中外。
  於流行曲而言,音樂是載體,盛載的是歌詞。或者說,歌詞本身是文字,但以歌唱作為主要的表達方式,而文字又是文學的載體。
  打個比方。電影、舞台劇的劇本是文學嗎?誰會說不是呢?戲劇本身是文學嘛。那麼,歌詞這種體裁為甚麼就不是文學呢?我們說文學,在意的是文字水準,還是文化意涵呢?是著重結構布局,還是放眼時代批判?

  我知道 Bob Dylan,當然來自也僅止於 "Blowin' In The Wind"。評審說他「在美國歌曲偉大傳統中創作出新的詩意表達」。
  如果跳出文學框框,也許正如陶傑所言:「本屆諾貝爾文學奬,雖然頒給一人,其實是那一代。」就是冷戰中有烽煙的那一代。

後記:

  寫這篇小文期間,不免要上網找資料。現今網絡發達,寫記錄式文章方便多了,東抄抄西改改,呃,文章就是這樣煉成的。然而,這對世界有甚麼意義呢?不過是多複製一份報告罷了,電子垃圾,由他吧。但更糟糕的,是複製的過程中,製錯了。例如這回搜索莊奴,居然有些「報道」說他是〈綠島小夜曲〉的填詞人,當中更不乏大報章大網站。
  〈綠島小夜曲〉的確有不少傳奇,例如綠島在哪、有沒有政治意味等等,而原創和原唱是誰也是謎團之一。不過由於歌曲太有名,因此也有許多有心人願意花精力去追查。這裡不說別的,只說原創原唱:從下引兩份資料可見,曲是周藍萍的曲,詞是潘英傑的詞,紫薇原唱,毫無疑問。至於為甚麼會亂說莊奴執筆,也許,就因為周藍萍推薦過莊奴、和他合作過,而周藍萍的〈綠島小夜曲〉也太膾炙人口了。當然,大報大站輕忽轉載也是原因。

延伸閱讀:

莊奴:
張夢瑞.〈寫首好歌,快樂無窮——莊奴詞曲創作三千首〉,台灣光華雜誌,2006 年 7 月號。
Bob Dylan:
安裕.〈寫從史坦貝克到卜戴倫〉,蘋果日報.要聞 2016-10-21《東西南北》。

YS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

  兩星期前,毛記電視在真.伊館舉辦《第一屆十大勁曲金曲分獎典禮》。
  起初還以為是假的,卻原來真是真的。
  於是看真.足本重溫。
  看了三晚,終於由頭至尾看完。
  (上一次認真上網重溫電視節目是甚麼時候了?)

(二)

  很多人都說《分獎典禮》其實是 2015 年香港大事回顧,代表毛記怎樣看 2015 年的香港。
  樹窿村村民就說她最喜歡〈想搭很難〉和繁忙兒童合唱團。
  也難怪。
  她當過老師,自然明白、自然心痛孩子有多繁忙。
  她又剛剛開始學大提琴,對港鐵的處理手法自然感同身受。
  那我呢?
  是的,叉嘴兔問我,典禮哪個畫面最觸動我。
  我想了一陣。

(三)

請 喜歡我樹根
齊來溫習上次我堂上自創那中文
別太深 先不要學德文
全憑我口中的 same on you 營造著創意英文
我明知好多市民唔妥我
平時話我態度幾寸 我係叻 咪寸囉

若有一天公開 明張目膽的愛
我怕悔辱你 太意外
子烏虛有 主席縮到最小 肯肯定不存在
就算吞咗碗底 情願搇返碗蓋
鴨蒜有密碼 不公開
我一向都慣自言自語 沒麗芸愛
誰話我尖明 on office 我心諗 I don't think so 囉
如若你要去下載 同樣我去串流都可下載

Chirs 名咁串沒錯
唔同喺學校㗎噃 同學別要太心多
在議會 識玩嘅係齋坐
成為愛發揮的一個我 行步路已發揮咗
我明知好多市民唔妥我
平時話我態度幾寸 我係叻 咪寸囉

暗寸市民最厲害 不開會 逃到戶外
但願盡情罵戰 誰說 tree 需要改

若我一天公開 明張目膽的愛
我怕悔辱你 太意外
子烏虛有 高鐵起到最威 煙花塞牆在
上次輸咗區選 就當慳返齋菜
冇我派白米 邊精彩
我講嘢 不怕隻牙又再夾住條菜
What are is your daily work 呀?在這主法會 answer me
如若個腦缺乏鈣 其實你要去食多啲莧菜

無謂博葛靚帆愛 明白叫李靚琼的 不是愛

真.何韻詩.〈明張目膽
原曲:何韻詩.〈明目張膽〉
張佳添@宇宙大爆炸曲.黃偉文詞.黃偉毛@毛記電視強行填詞

  想明白強行填寫的歌詞,可以參考香港網絡大典〈明張目膽〉條目。
  而我,聽著歌聲,看著歌詞,感受真.深。我做的好歹也是文字工作。
  不過,中文也好英文也罷,都甚麼世代了。做人就話要有禮義廉啫,做議員有蛇齋餅糉咪得囉,下話?
  然而,在這個都甚麼世代了的世代說串流等如下載嘛,我心諗,I don't think so 囉。

(四)

  叉嘴兔說,亞視一事當然不公義,但電視台生死始終屬娛樂層面,故此〈亞視永恆〉並不觸動她。
  但觸動了我。
  當年的電視機就如今天的手機——現在吃飯前手機先食,以前可是電視汁送飯的呢。
  即使我看麗的亞視金錢黃金的時間可謂絕無僅有,但我知道,有天蠶變有百萬富翁有今日睇真D有尋找他鄉的故事,有董驃有夏春秋有麗的三雄有亞視六君子。
  曾經,亞視代表的是一個年代,一個屢屢挨打而仍能突擊的年代。
  那些年,俱往矣。

又有新股東 能受百樣痛
難道有合約合同 就會簽林峯
這亞洲不可釘蓋 廢極都有用
Happy birthday to me 岩布仙尼奉送

試睇幾秒鐘 頭部重又重
仍是有誤播內容 又搶 fo 成功
亞視會永遠都存在
有朱慧珊 仲有個何B/有低智森 仲有亢帥克/有宮雪花 仲會掟壽包

有著我 便有著你 想亞視永不死
穿過咗王征 跨過咗維基
有著我 便有著你
啲節目咁有 taste 實預埋你
亞視永恆 熄機無義氣

又播返《富翁》 然後播舊戲
其實佢係有籌旗 就快出人工
每日播愛國的言論
令我頭上形住有蜜蜂

有著我 便有著你 睇亞視我 OK
咪話好難睇 好過睇自己
有著我 便有著你
Loop 到下個世紀 仲未埋尾
亞視永恆 執笠嘅係你

真.河國榮.〈亞視永恆
原曲:張學友.〈愛是永恆〉
Dick Lee 曲.林振強詞.梁栢堅改詞、毛振強@毛記電視再強行填詞

  為了宣傳分獎典禮,毛記請來林夕拍攝前奏,點評六首二次創作,第一首就是《亞視永恆》。
  一開始,林夕點睛說:「亞視永恆就大家都知必然係永恆。
  近結尾,他論執笠說:「呢啲咁樣,你想佢執嘅當然係唔會執加嘛……所有香港人共同嘅願望,[現實]一定係相反方向加嘛。

(五)

  看過《分獎典禮》,就知道這個世界果然沒有最荒謬,只有更荒謬;這還僅是去年的十大,尚有其他落選的大事中事小事,尚有前年、前前年、前前前年的……

  荒謬的事延續至今年,就像在審議《2014 年版權(修訂)條例草案》時莫乃光所言:「最諷刺的是,今天審議和要表決通過這法案的議員,連 Spotify、Netflix 都唔識,未聽過,仲問我點串 (spell),這不只是諷刺,更加是悲劇。
  上星期四,立法會二讀通過這份草案。

(六)

  要是今時今日還有劉伶,恐怕酒再多,也醉他不掉。

延伸閱讀:

YS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這是一篇加密文章,請輸入密碼
  • 密碼提示:tvb drama
  • 請輸入密碼:

  我不是叮噹迷,但我喜歡叮噹。
  叮噹袋裡的法寶有多少我不知道,但和你一樣,大概都忘不了竹蜻蜓、時光機、隨意門、隱身斗篷、放大縮小槍。我敢說見過記憶方包的同學仔,肯定愛死了這片麪包。

  我也不是保全叔的蕃薯,但我也喜歡保全叔。
  保全叔為多少個角色配過音我不知道,但和你一樣,大概都忘不了栗頭老師、林源三、熊貓博士、和珅、姜德久。我敢說聽見保全叔的聲音,任何人都會想起叮噹,傻笑起來。

Mr Ding Dong (口筆澤言 - 此情此景 - 叮噹要去搵大雄喇!).png

By Maxwell @ Mr & Ms HK People

  人生中總有那麼一些伴隨身邊的事物,理所當然到一個地步彷如呼吸般自然,不到存亡之時不會察覺。小至一種零食一款飲料、一個碼頭一條巴士線,大至一個品牌一條生命乃至一個時代,一旦要分離,大家就忽然醒覺世上萬事原來都有定期,忽然想用盡僅有的力氣吶喊、保存。只是更多時候,醒覺得太遲,連哼哈一聲也來不及,只能默默任它溜走。

  那年,叮噹糊裡糊塗變成了多啦A夢,我也曾滿腔義憤,加入「When I was your age, it was 叮噹, not 多啦A夢」群組,炫耀一下屬於自己的年代。
  昨天,保全叔平靜安詳的走了,我的眼睛也紅了一下,左 click 右 click 網上的消息,追悼一個自己失去了的年代。

  這一天,叮噹要繼續他的時光旅程,找大雄去了。

Stand By Me (back) (口筆澤言 - 此情此景 - 叮噹要去搵大雄喇!).jpg

YS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只怕是個挺倒胃口的標題,尤其正值新年時節,「新年快樂」言猶在耳。
  也是潮流吧。無綫這個月播了三齣劇的大結局:先有《天與地》,後有《我的如意狼君》,再有《換樂無窮》,主角不也是死掉了麼?

  去年是空前的——從來不曾去過那麼多安息禮拜,也從來不知道香港有那麼多間殯儀館。
  五月:世界、世盛。
  六月:九龍。
  八月:鑽石山。
  九月:世界、大圍寶福。
  十二月:香港。

  幾年前寫過一篇〈忌諱〉,提及「不去﹝喪禮﹞是因為不喜歡這種場合……與其出席死人的喪禮,不如把時間花在家人身上。」也許人大了,再忌諱再不喜歡,有些場合始終是非去不可的。所謂非去不可,不是守著禮節,不是礙著情面,而是因著與逝者、與生者那份似實還虛的感情。
  N君曾留言說:「喪禮是給在世的人的……喪禮是一個生命教育!能讓眼睛因濕潤而得到清晰的機會。眼睛雪亮了,人生的方向似乎又有所調校……」人生方向也許有半刻的調校吧,只是我並沒有太在意當中的生命教育,反倒越來越感到生命是多麼的脆弱,脆弱得似乎就只隔著那麼的一塊玻璃。每次要瞻仰遺容,心底總會不安,可是一看見棺木裡的軀殼,似曾相識的,感覺淡淡然,再沒有不安,只有哀愁。

破地獄與白菊花 (2010) (口筆澤言 - 此情此景 - 香港有間殯儀館).jpg  去年,還是前年呢?跟小邦看了黃詠詩的獨腳話劇《破地獄與白菊花》,內容憶述她與祖母之間的感情和生活細節。劇評大多從兩方面分析,一方面盛讚來自打齋世家的黃詠詩以黑色幽默看待祖母的離世,另一方面欣賞她把道教喪禮儀式「破地獄」搬上舞台。
  道教的儀式,離不開那些 ping-ling-pang-lang 的大鑼大鼓大嗩吶,以及那些色彩斑爛似血欲滴的紙紮人偶唐樓番狗,可我卻從來沒有細想過儀式背後的意義。雙眼看到的,是要先人在「另一個世界」享受生前沒能享受到的聲色犬馬,所以有車有僕,有手機有電腦,著實豪奢。光想像「另一個世界」是否有水有電,有徵稅有通脹就已經十分有趣——電器不用電可以運作,這邊燒掉的東西那邊可以還原,「另一個世界」的科技簡直可以比擬跟衛斯理打交道的外星人。然而,肉眼看不見的,卻是生者對逝者的哀思,哪怕是因生前不曾好好照料的歉疚,或者是全然出自對逝者的關心:「另一個世界」是人力不可及的地方,只好盡量附會,略表心意。
  破地獄1也一樣。如果活人跳一兩跳,死人便可以得拯救、早投胎,那分明是粗暴干預他國內政。破地獄也不過是為活人做的罷了,好舒一下鬱結。因為,我們究竟證明不到人有靈魂。是誰在奈何橋邊喝孟婆茶,又是誰輪迴投胎轉世為人?那是甚麼樣的生命形態呢?

  醫生宣佈死亡,大概是指心臟停頓,氣息全無,腦幹死亡。
  與此同時,靈魂也「離開」了。
  衛斯理在《搜靈》中試圖解釋靈魂存在之謎:靈魂在哪裡呢?人的生命結束,靈魂是否就會出現呢?衛斯理最後的設想是:「人,只要有自己的思想,自己在自己的思想之中確定自己有靈魂,就有靈魂,不必要也不可能把靈魂拿出來給別人看……人的靈魂,根本是另一種生命的形態……甚至根本不是一種形態……」靈魂也許還可以代表著人的美德和善念,衛斯理這樣表達:「我絕不會說一個人在做種種壞事的時候,他的意念之中還覺得自己有靈魂的存在。」
  聖經明說人有靈魂:「耶和華神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將生氣吹在他鼻孔裡,他就成了有靈的活人,名叫亞當。」(〈創世記〉2:7)神學家巴刻在《簡明神學》裡闡釋:「每一個在世界上的人都有物質的身體,並靠非物質的自我位格賦予生氣。聖經稱這個自我為『靈魂』或『靈』。」又說:「人死亡時,他的靈魂離開了沒有功能的軀殼」2

  似乎扯得遠了。
  不,不遠,下星期又要過去走走了。

註:

  1. 世界地圖王.〈破地獄與白菊花〉,有一點話劇簡介,也約略描述了破地獄。
  2. Concise Theology 中譯本。

YS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三個星期,有幸參與(?)三場婚禮。
  不同時期的朋友。
  先是黃昏。
  接著是 Chloe。
  然後是立。

  黃昏。十二月十一。
  第一次負責讀經。訓勉的張傳道好像說過,那也是他婚禮時的經文。我倒有點懷疑是黃昏他們自己選的,因為其中一段經文〈雅歌〉八章 14 節這樣說:「我的良人哪,求你快來!像羚羊,像小鹿,在香草山上。」新郎哥的名字就有個「羚」字。
  整個婚禮最特別的,當然是所有歌曲,五首,只出自兩個人的手筆。兩首是盧永亨(也理所當然是〈恩典太美麗〉和〈愛是不保留〉)的,其餘三首都是新郎的作品。第一首是獻詩曲目〈這一天願神祝福你倆〉,第二首一對新人〈報答雙親〉,最後一首理所當然不可不戒是給新娘子的〈願妳知〉。
  幾日後,婚宴時候,新郎繼續展現才華,再唱兩首:〈多謝〉和……(這首嘛,黃昏說從來沒有寫過如此肉麻的歌詞,我也不好意思提起。)
  最有印象的是〈多謝〉,因為黃昏早陣子透露了。
  〈願妳知〉其中一句歌詞「每一天都似首詩與夢兒」,令我想起 Beyond 的〈不再猶疑〉:「我有我心底故事/親手寫上每段得失樂與悲與夢兒」。
  〈報答雙親〉最感人的莫過於最後幾句:「唯願以後永遠孝順/願你一天終可相信/這小孩大了」。
  至於主打歌〈這一天願神祝福你倆〉,前奏聽來和十多年前 Bible Study Group 在 V-Show 獻的原創詩歌〈重獲新生〉(歌詞也是黃昏寫的)相似。

  Chloe. 聖誕節。
  參與的程度最少,只是婚禮中一名觀禮,婚宴上一名賓客。
  反而是時間上較難安排。一直以為(新娘跟我說)婚禮四點半開始,怎料收到請柬看到兩點。和新娘 MSN 時,她居然又說兩點半。
  婚禮兩點開始,還沒有四時就完了。晚宴八時才入席,中間四個小時怎辦呢?回家一來一回怕要兩個小時,不怎樣化算。所以嘛,跑了去新世紀廣場三聯,看了一本半書。

  立。元旦翌日。
  會是最後一回當伴郎罷。之前兩次都糊裡糊塗,這次嘛……兄弟好像說,新郎不緊張,伴郎呢?
  笑笑。
  我當然緊張,因為不是我的婚禮,是立的婚禮。
  要六時三刻到馬鞍山不是鬧著玩的,至少連新郎也未起床。跟其他人談起,大家都十分驚愕:「你……甚麼時候要出門?」
  笑笑。
  有甚麼問題?是立啊。可以為他和琁禱告是我的福氣。
  花絮這兒就不多記了,捷的網誌精彩萬分。唯一一樣要記的,是接新娘的遊戲:要新郎騎在兄弟膊上吟「立愛琁」詩,另一名兄弟就用腳趾執筆題字。捷就是題字的兄弟(誰叫你寫得一手/腳好字呢?),他記網誌也不忘警告伴郎一番,因為最後一句,我建議:「琁璣玲瓏」。(那個「瓏」字嘛,多有氣勢!裱起佢啦!

  立的婚禮其中一首詩歌 "You Are Mine",說我們屬於耶穌。很好聽。
  就用來送給三對新人。

I will come to you in the silence,
I will lift you from all your fear.
You will hear My voice,
I claim you as My choice,
be still, and know I am near.

I am hope for all who are hopeless,
I am eyes for all who long to see.
In the shadows of the night
I will be your light,
come and rest in Me.

Do not be afraid, I am with you.
I have called you each by name.
Come and follow Me,
I will bring you home;
I love you and you are mine.

I am strength for all the despairing,
healing for the ones who dwell in shame.
All the blind will see,
the lame will all run free,
and all will know My name.

I am the Word that leads all to freedom,
I am the peace the world cannot give.
I will call your name,
embracing all your pain,
stand up, now, walk, and live!

"You Are Mine"
David Haas
(C) 1991 by GIA Publications

  另。
  一本半書是:一本林沛理的《英文玩家》和半本 Agatha Christie 的《一個都不留》。
  《英文玩家》其實挺好看,他介紹了十來個英語作家,分析他們如何舞英文。
一個都不留  《一個都不留》那天只看了半本,幾日後才再到書局續看完。這是 "Queen of Crime" 克莉絲蒂銷量最高的推理小說。故事說,十個人分別應邀到一個島赴約,最後所有人全都死了,一個都不留。島上沒有其他人,事發期間也沒有船隻駛近,是件密室殺人案。(內容到此為止,雖然維基百科有很詳細的故事梗概,不過還是看小說過癮——只要讀通了十個人物的出場;那些人名還真難記。)順筆一記,揭盅時,提及兇手的額上印有該隱的記號。

YS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Dec 02 Thu 2010 00:31

林夕 - 歌詞.時代 (2010) (口筆澤言 - 此情此景 - 水).jpg(一)

  來個不相干的前言。

  跟 BB 和 LY 說,想寫點甚麼。聽過了林夕一番話,應該有點感想吧?
  那是〈歌詞.時代〉,海報說是「講座.分享.交流.對話」。
  過了十天,還沒有動筆,看來,是另一場「講.坐」——光說不做是也。

(二)

即使身處逆流未畏懼
我兩手 一轉勢便浮浪午睡
任潮浪再巨 也終歸跌碎
何妨學習輕舟懂得戲水

假使所愛流離在對岸
我的心肯輕放 便難被碰撞
為誰而震盪 沒法收便放
離離合合悲悲喜喜似水 別強擋

善莫善於水 輕與重 也借勢推送
柔弱莫弱於水 水轉動 卸去了心痛
容大莫大於水 將壓力化清風
磨到頑石也融 將恨意歸空

不爭先 氣度才無處覓
永遠不執於友敵 才無敵
動搖沒法靜 要懂得用勁
浮沉順逆轉身不沾背影 像泡影

善莫善於水 水向下 退了也可進
柔弱莫弱於水 水舞動 哪裡要操控
容大莫大於水 山與岸被簇擁
直到頑石失蹤 只望見清空

林 峯.〈浮生若水〉
鄧智偉曲.林 夕詞
無綫電視劇《太 極》插曲

  基本上,這首歌完全合我合尺:一、林夕歌詞;二、太極;三、林峯。
  林夕的歌詞不用說;他的詞,我幾乎是盲目擁戴的。
  先說林峯。單就形象而言,他明顯是偶像派。似乎我還沒有跳脫偶像的迷陣。只是,說實在,要是這首歌由別的小生演唱,我倒未必會十分留意。到底,他那首〈記得忘記〉我始終未能忘懷。
  再說太極。恐怕多少有點情意結,那是因為金庸筆下的張三丰。當然,據考証,太極未必是張三丰所創,可是,信金庸也不一定壞。至少,「即炒即賣,新鮮熱辣。」、「是木劍?老道這不是用來畫符捏訣、作法驅邪麼?」出自張三丰的口,實在親切和藹得很。1

  講座上,林夕沒有提過這首歌詞。不過,言談之間,提到水。
  詞人就像水,旋律就像容器。填詞(現下流行曲大都是先曲後詞的)就必須跟著旋律走。例如,古巨基的〈時代〉要求寫出現今時代的現象,還要在 hook line 寫出解答。林夕說不可能,這首歌的 hook line 只有六個音:me re me so me re,哪有可能開一道靈方妙藥,難道是「天山蓮千年蔘」?「風雨急,歲月趕」已勉強紀錄了時代的脈搏,道出了歷史的洪流。所以,歌詞不能走出音樂的框框。更何況,歌詞還要為歌手度身訂做,王菲的〈臉〉就不是初出道時的衛蘭可以唱。

  老子也說過上善若水、天下莫柔弱於水2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譯文:有道德的人就像水,水能夠與萬物融合卻不會跟萬物相爭,還能處在大家都討厭的卑下位置,水的這些特質正好跟道很相似。有道德的人像水處在低下的地方一樣的謙虛,心就像水一樣的淵博沉靜,付出就像水滋養萬物一樣的不求回報,言行的誠信就像水映照萬物那樣的清晰,為政就像水能除垢一樣的有政績,做事就像水能方能圓一樣的有效用,行動就像水能隨形變化般地順應時勢。有道德的人就像水與世無爭,所以沒有過失。

《道德經.第八章》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謂天下王。」正言若反。

譯文:天下的東西沒有比水更柔弱的了,但任何可攻堅克強的東西都不能勝過它。因為沒有任何東西能代替它。弱能勝過強,柔能勝過剛,天下間沒有人不知道,但沒有人做得到。所以聖人說:「能承受得起全國人的侮辱,才配做社稷的主;能承受得起全國的災禍,才配做天下的王。」這種合於真理的話卻與一般所認為的不同。

《道德經.第七十八章》

  林夕信佛,但我相信他對道家也有涉獵。不過我就止於敬仰老子的智慧,所以覺得林夕的〈浮生若水〉寫得實在到家。
  歌詞的中心有二:一、太極圓轉,無使斷絕;神在劍先,綿綿不絕。二、善莫善於水,柔弱莫弱於水,容大莫大於水。
  他寫水,《道德經》第七十八章正正是〈浮生若水〉裡面水的藍本:進可攻(攻堅強者莫之能勝,離離合合悲悲喜喜似水/別強擋),退可守(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水向下/退了也可進)。
  他寫太極,借力打力(浮沉順逆轉身不沾背影/像泡影),運轉不絕(我兩手/一轉勢便浮浪午睡)。
  他寫太極和水,川流不息(水轉動/卸去了心痛),方圓無形(水舞動/哪裡要操控)。
  他還要寫百川匯海(山與岸被簇擁)。
  而《道德經》第八章的主調「上善若水。夫唯不爭,故無尤」,就見於「不爭先/氣度才無處覓」。
  和老子相比,「水滴石穿」(磨到頑石也融)、「水能覆舟,亦能載舟」(何妨學習輕舟懂得戲水)就相當顯淺了。可見道在屎溺,智慧在草木之間。3
  林夕的詞,「無以易之」。

  想起,不少人都會用《道德經》比擬〈約翰福音〉。最大的原因是中文聖經一直用「道」去翻譯希臘文的 logos。這肯定有其道理,否則其他聖經譯本早換了另一個字。Logos,話語的意思,英語聖經亦翻作 Word,所以用「道」一字既指說話,亦蘊含道理。
  《道德經》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也和基督教頗類近。可以用嘴巴說的道就不是永恆不變的道;可以用文字稱呼的就不是永恆不變的名了。三位一體的神,若不是祂願意默示我們,我們不可能認識祂4,而創造主的名字雖多,但正正因為多,所以沒有一個名字足以代表神,實在沒有,只有 "I AM",「我是」。5
  今天讀到《道德經》的「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謂天下王。」一句,不就是耶穌說的「因為人子來,並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馬可福音〉10:45)麼?耶穌又說:「凡自高的必降為卑,自卑的必升為高。」(〈馬太福音〉23:11-12)

  只是,老子的道始終不是基督教的道。
  〈約翰福音〉一開首便說:「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這道太初與神同在。……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的有恩典,有真理。我們也見過他的榮光,正是父獨生子的榮光。」(〈約翰福音〉1:1-2, 14)道就是耶穌。
  耶穌說自己是道路、真理、生命,復活在祂,生命也在祂。老子的道,勉強可以說是道路和真理,但生命,似乎除了說過「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外,就沒有別的了。

(三)

  星期日晚,看了紀念李小龍七十冥壽的電視節目《龍騰天下》。
  我並不崇拜李小龍,不過好生敬重他。他為中國功夫貢獻甚大,因為他,外國人得以認識中國功夫。
  節目播了一段李小龍的聲帶,內容也許耳熟能詳,就是他的武術哲理:"Empty your mind, be formless, shapeless - like water. Now you put water into a cup, it becomes the cup, you put water into a bottle, it becomes the bottle, you put it in a teapot, it becomes the teapot. Now water can flow or it can crash. Be water, my friend."6
  也是水。
  原來,水,既可柔弱如太極,也可剛勁如截拳道。

(四)

  星期天早上的主日學,黃牧師說起耶和華的名 "I AM",也提及〈約翰福音〉記載了耶穌七次說「我是」。這明顯宣稱耶穌是神,因為 "I AM" 一詞就是神的名字,而猶太人深知「不可妄稱耶和華你神的名」(〈出埃及記〉20:7),否則,他們哪會認為耶穌說了褻瀆的話7,約翰又豈會胡亂使用呢?

  七個「我是……」是8

  1. 「我就是生命的糧。到我這裡來的,必定不餓。信我的,永遠不渴。」(6:35)
  2. 「我是世界的光。跟從我的,就不在黑暗裡走,必要得著生命的光。」(8:12)
  3. 「我就是門。凡從我進來的,必然得救,並且出入得草喫。」(10:9)
  4. 「我是好牧人,好牧人為羊捨命。……我是好牧人。我認識我的羊,我的羊也認識我。」(10:11, 14)
  5. "I am the resurrection and the life. He who believes in Me, though he may die, he shall live. And whoever lives and believes in Me shall never die." (11:25-26, New King James Version)
    「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凡活著信我的人,必永遠不死。」(和合本)
  6. 「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14:6)
  7. 「我是真葡萄樹,我父是栽培的人。……我是葡萄樹,你們是枝子。」(15:1, 5)

  黃牧師說,耶穌是豐富的。我們要成長,祂就是葡萄樹;我們飢渴,祂就是糧是水;我們怕黑,祂就是光是真理;我們沒有出路,祂就是門是道路;我們面對撒旦,祂就是好牧人;我們有生老病死,祂就是生命,祂就是復活。只要我們去到耶穌面前,祂就是我們心底裡的需要。因為祂來,「是要叫人得生命,並且得的豐盛」。(〈約翰福音〉10:10)

  原來,耶穌像水,又不像水。
  水,遇甚麼成甚麼,或方或圓。耶穌,雖說我們可以求,祂也可以滿足我們,可是祂要我們成長,會把我們修理乾淨,因為我們是祂的枝子。「常在我裡面的,我也常在他裡面,這人就多結果子。因為離了我,你們就不能作甚麼。」(〈約翰福音〉15:5)

(五)

  耶穌不是水;我們才是。
  〈約翰福音〉第二章記載了耶穌第一個神蹟「變水為酒」。婚宴的酒不夠,耶穌就把水變為酒,還要是好酒。9
  我們是水。直到現在,耶穌依然變水為酒。我們也可以變成酒,還要是上好的酒——只要我們願意按祂說的照辦。

  我們是水。老子的道、李小龍的哲學也不妨學學,學水一般向低處流,處卑微,洗污垢,亦剛亦柔。
  但我們不要只學水,我們要變成酒,變成好酒——只有耶穌,才能叫我們的本質改變。

一零年十二月一、二日

後記

  • 這一篇類型頗雜:依主旨,是「以馬內利 :: 清心直說」;依靈感,是「淡淡的書卷味 :: 聽講」;依開筆,是「曲.詞.歌.意 :: 粵」。乾脆歸類於「口筆澤言 :: 此情此景」好了。
  • 文中引了不少資料。還是那句,文責我付。尤其是林夕和黃牧師那些,我加了不少自己的意見;都不能當作是他們的立場。

註:

  1. 引文見金庸《倚天屠龍記》第二十四回〈太極初傳柔克剛〉。
  2. 譯文以《老子說》為主,並對照《老莊智慧》稍作修改:
    《老子說》,蔡志忠漫畫原著,明日多媒體書 002,明日工作室,臺灣。
    《聖言語錄【叁】——老莊智慧》,香港教育圖書公司,香港。
  3. 今天湊巧讀了些《香港歌詞導賞》(黃志華、朱耀偉著,匯智出版),裡面有一篇文章評賞韋然的〈足印〉。作者認為詞中的「真理」並非無的放矢,因為真理的而且確無處不在。

    落日秋山孤柏 寒夜路冷風清
    寂靜是荒郊山嶺 明月夜照山徑

    月夜秋風吹過 紅葉傲笑山中
    獨自在荒郊飄泊 流浪到哪方往

    默默看夜空 星光閃處奧妙無極
    冷雨下我心有淒意 迷離霧裡看不見

    夜靜秋山飄雨 雲霧互訴心曲
    大地是蒼蒼一片 誰人冒冷雨走過

    月夜星光映照 明月夜照山間
    大地是蒼蒼一片 誰留下了那足印

    大地宇宙間 彷彿一切也是奇妙
    世界上每一個小節 瀰漫了真理

    鄧惠欣.〈足 印〉
    韋 然曲詞

  4. 說到啟示,通常都會引用〈提摩太後書〉:

    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

    〈提摩太後書〉3:16

    不過,我覺得這句也是:

    從來沒有人看見神,只有在父懷裡的獨生子將他表明出來。

    〈約翰福音〉1:18

  5. 「我是」在中文裡較難行文。參考英譯會較容易理解:

    And God said to Moses, "I AM WHO I AM." And He said, "Thus you shall say to the children of Israel, 'I AM has sent me to you.'"

    Exodus 3:14 (New King James Version)

    神對摩西說,我是自有永有的。又說,你要對以色列人這樣說,那自有的打發我到你們這裡來。

    〈出埃及記〉3:14

    He replied, "Why do you ask my name? It is beyond understanding."

    Judges 13:18 (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

    耶和華的使者對他說,你何必問我的名,我名是奇妙的。

    〈士師記〉13:18

  6. 可以收看 YouTube,http://www.youtube.com/watch?v=LKYcRFfIDtI
  7. 這裡我也許有點偷換概念,因為七個以「我是……」開頭的宣告和直接說「我是」是有分別的。這點在 New King James Version 比較明顯(I AM 是大寫的):

    Jesus said to them, "Most assuredly, I say to you, before Abraham was, I AM." Then they took up stones to throw at Him; but Jesus hid Himself and went out of the temple, going through the midst of them, and so passed by.

    John 8:58-59 (New King James Version)

    他們要拿石頭擲死耶穌,因為「不管是寄居的是本地人,他褻瀆耶和華名的時候,必被治死。」(〈利未記〉24:16)
  8. 還有一項類似「我是……」的宣告:

    耶穌回答說:「凡喝這水的,還要再渴;人若喝我所賜的水,就永遠不渴。我所賜的水要在他裡頭成為泉源,直湧到永生。」

    〈約翰福音〉4:13-14

    耶穌站著高聲說:「人若渴了,可以到我這裡來喝!信我的人,就如經上所說:『從他腹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來。』」

    〈約翰福音〉7:37-38

  9. 耶穌頭一件神蹟:

      第三日,在加利利的迦拿有娶親的筵席。耶穌的母親在那裡。耶穌和他的門徒也被請去赴席。酒用盡了,耶穌的母親對他說:「他們沒有酒了。」
      耶穌說:「母親,我與你有甚麼相干。我的時候還沒有到。」
      他母親對用人說:「他告訴你們甚麼,你們就作甚麼。」
      照猶太人潔淨的規矩,有六口石缸擺在那裡,每口可以盛兩三桶水。
      耶穌對用人說:「把缸倒滿了水。」他們就倒滿了,直到缸口。
      耶穌又說:「現在可以舀出來,送給管筵席的。」他們就送了去。
      管筵席的嘗了那水變的酒,並不知道是哪裡來的,只有舀水的用人知道。管筵席的便叫新郎來,對他說:「人都是先擺上好酒。等客喝足了,才擺上次的;你倒把好酒留到如今!」
      這是耶穌所行的頭一件神蹟,是在加利利的迦拿行的,顯出他的榮耀來。他的門徒就信他了。

    〈約翰福音〉2:1-11

《銅聲同氣》2011 年 1 月刊

YS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Nov 18 Thu 2010 00:51

  那是八月一日,星期日,上午,辦公室。
  公司的網絡、防火牆凌晨開始升級,早上八時恢復服務,受影響的部門屆時要測試一下升級後是否一切如常。
  大家大概都會在家工作,很少會像我選擇一早回到公司。要是一切順利,測試就用不了多少時間,反而一來一回的車程隨時花得更長。(這樣寫,似乎暗示升級大多不怎樣順利……不是的,九月那一次我就留在家裡做測試。)
  不過,八月一日那次升級的確有點阻滯,大家以為簡單的一個問題,偏偏弄了好幾個小時都沒有弄好。
  這是系統組同事的範疇,我這些做測試的幫不上忙。

  那就聽聽歌吧。打開香港電台網頁,自自然然就翻至普通話台,重溫胡啟榮的《胡老歌》。
  為甚麼是《胡老歌》呢?因為播的都是老歌,對我脾胃。第一次聽這個節目也是加班的時候,不過那次聽的是直播,星期六黃昏吧。怕是三數年前的事了。自此,一加班,就播著《胡老歌》,橫豎辦公室裡只我一人。

  那天,聽的是七月三日的錄音。
  怎麼是七月三日呢?七月卅一的呢?
  七月卅一日沒有錄音的原因並不意外:原來七月三日已播完了《胡老歌》的最後一集。
  難得一個好節目,難得一個我仍會聽的好節目,難得一個對DJ再沒有期待的我仍會聽的好節目。
  難道因為我不夠忠誠,難道因為我沒有次次擔定凳仔霸定頭位

  節目播的最後一首歌,是胡啟榮自己的。原來他唱過歌,灌錄過大碟。他也和葉德嫻合作過,那首歌叫〈一生的賭注〉。
  最後的歌是〈路〉。胡啟榮說,這首歌當年收錄在一隻叫城市民歌的大碟裡頭。查網上記載:

身在FOLK中_01 (口筆澤言 - 此情此景 - 路).jpg1982 永恆 WLCS2902/WLLP2902

《身在 FOLK 中--城市民歌》
落日/雷有輝
背影/雷有輝
星河/雷有曜
這一幕/王永和
來匆去亦匆/王永和
雲飄千鄉/張麗瑾>香港電台廣場劇《悲歡離合》主題曲
路/胡啟榮
溫暖是吾家/張麗瑾
深秋夜無人/雷有曜
驪歌/鄧祖德
看、聽、想/胡啟榮
(出處:http://oocities.com/hkfolkclub/LP/hklp.htm?20101)

身在FOLK中_02 (口筆澤言 - 此情此景 - 路).jpg

  沒有一首聽過。
  嘗試在臉譜上做調查,看看究竟(在我有限的社交圈子裡)有多少人聽過〈路〉。調查總算有回應:有一個 Like。

  胡啟榮又說,作詞人是當年還沒有加入香港電台的梁繼璋。再上網搜尋,沒太多網頁記著誰作曲誰填詞,有記的都說是張繼良。
  張繼良?梁繼璋的真名?還是胡啟榮記錯了?
  原來,是我錯了。想了好久,方始發現,張繼良倒讀,不就是良繼張、梁繼璋嗎?我怎麼這樣笨呢?

遙望去 是曾共你步經的路
猶自嘆 情逝去怎可再追捕
緩步去 無盡思憶遭踏碎
長路遠 陪我於此際未知誰

人群中 離愁藏心胸
以笑遮掉傷痛
到我今天走上此路
舊事件件又再相逢

是傲氣或是在顧忌(多傷悲)
笑帶心事千重(情在心中湧)
終須裝得灑脫舉步
路遙遙長似個夢

胡啟榮.〈
葉佳修曲.張繼良詞

  八十年代,那是有點遙,有點遠,民歌稍為熱鬧的年頭。
  那年頭的民歌似乎都有點強說愁滋味的感覺,就好像〈少年夢〉。
  似乎,天下浪子只獨我一人。

YS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Feb 13 Sat 2010 01:18
  • 泉源

  去年年尾某一天,忽爾想起。隨手拿起紙筆默寫歌詞。回家一找居然就找著了。
  是母校六十五週年校慶感恩節晚會的主題曲。
  歌名〈泉源〉。
  之後,花了幾晚,用鍵盤輸入了歌譜,打好了歌詞。
  然後,過了幾乎兩個月,才寫這篇稿子。

  這幾日,facebook 多了個新群組「當人地問我讀咩學校既時候,我會大聲答:"聖類斯!!!!"」。
  可惜,沒多少人這樣問我。
  可惜,就算有,我答得並沒有很大聲。

  十一年的學習,造就了一個怎樣的我?
  我說不上來。
  也不想說甚麼,只想,紀念 Mr Lau 劉繼智老師(1964-2009)。

 齊齊來迸發幹勁 快向前衝
 人人齊奮勇向上 驅走冷風
 人人滿有信心 大志滿胸
┌遇著阻困未懼怕 大翅展動
└       (無敵是勇)

 偶爾有呼呼北風使我顫動
 長埋藏心底星火 哪懼嚴冬
 會有朝氣蓋山巔 齊受讚頌
 願日後心中熾熱 熱情未凍

 St. Louis School, Guide of our youth,
 Louis, we're loyal to you,
 Louis, we're loyal in faith,
 Louis, we're loyal in truth.
 Viva Alma Mater,
 Long live St. Louis,
 Viva Alma Mater,
 Long live St. Louis.

┌若遇上   困惑
└   若遇上  障礙
┌合力解   憂困
└   盡力解  憂困
┌若面對   艱苦鍛鍊
└   若是有    艱辛使命
┌不退避   承擔責任
└   不退避    承擔責任
┌願盡心   不管勝與敗
└   願盡心     不管勝與敗
┌願付出   只要助人未怕犧牲
└   願付出只要助人未怕犧牲
┌每一天   以雙手驅黑暗
└   每一天以雙手驅黑暗
┌肯努力   成功漸近
└   肯努力成功漸近

 全是你 全是你 為我建設理想地
 共挽手 共挽手 共我分享悲和喜
 獻關心 獻真心 獻出真愛不相欺
 開創著一片互愛與和睦的園地

┌願攜手   協力
└   願攜手  協力
┌同維護   真理
└   同維護  真理
┌誰人也   不想破壞
└   誰人也    不想破壞
┌這片自   由的園地
└   這片自由的園地
 Scientia Et Pietas 追探學問的園地

┌毋忘懷您帶領我欣賞晨曦
└St. Louis, Guide of our —
┌有了您灌溉這地小草躍起
└youth, Louis, we're loyal to —
┌悠悠鳥語遍山 蝶舞紛飛
└you, Louis, we're loyal in —
┌樹木軀幹漸健壯 泉源是您
├       (綠蔭鋪地)
└faith, Louis, we're loyal in —
┌您送我絲絲清風 芬芳匝地
└truth. Viva Alma Mater,
┌您送我繽紛色彩 美麗無比
└Long live St. Louis,
┌這世間佈滿生機 無限趣味
└Viva Alma Mater,
┌令大地光彩燦爛 泉源是您
└Long live St. Louis.

 St. Louis School, Aloysians,
 Long live St. Louis,
 All hail, all hail!

〈泉 源〉
聖類斯六十五周年校慶
劉繼智曲.黎比傑中詞,劉繼智英詞

歌曲簡介

  「泉水沸騰,源源不息,水奔四極,原出一源。」藉此小曲對母校作一致敬、讚頌及推崇。又希望引發同窗與同學們的思念,永遠不忘及感謝我們的泉源——聖類斯中學。

釋義

Scientia Et Pietas (Latin): Science and Piety: 科學與虔敬
Aloysians (Spanish): People of St. Louis: 聖類斯學生
Viva (Italian): Love live: 萬歲
Alma Mater (Latin): 母校

(請盡量調大音量)

SL65 Reunion - Cover (口筆擇言 - 此情此景 - 泉源).jpg SL65 Reunion - 泉源 1 (口筆擇言 - 此情此景 - 泉源).jpg SL65 Reunion - 泉源 2 (口筆擇言 - 此情此景 - 泉源).jpg

YS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

  去年,與牧師合作,一同為教會周年紀念的主題曲填詞。
  依著旋律的格式,我先寫了三段正歌和兩段副歌(就是AAB+AB)。牧師審訂後,加了正副歌各一段,補充內容。可是,我居然大刀闊斧,將牧師兩段歌詞裁成一段正歌。現在回想,當時膽子實在大,雖然自覺有理,心裡仍不免忐忑,幸而牧師開明,對改動全盤接受。

  算是閒話。
  但不全是閒話。

  枝竹拼豬手有戲謔成份,取材自牧師一節歌詞:胝足胼手。
  這成語不算常見,但大家都會猜到它的意思:一同辛勤努力。胼胝,手掌足底因長期磨擦而生的厚皮。但一問起怎樣讀,恐怕沒有多少人會讀得對。最多人會讀「抵足併手」——這叫有邊讀邊,連張英才也是這樣讀呢1。查字典,讀音該是「知足便手」,便宜的便,陽平聲。

  本來填詞力求簡單易明,可是我絕不反對用深澀的字2,我在乎的是意思準繩,而這成語用起來還算順手,至少比互相砥礪、摩頂放踵等易明一點。但我終究還是刪了這四個字,原因之一是我過不了自己的一關,這種似易實難的字詞著實會害人錯讀。

(二)

  近年正字正音運動大行其道,頗教人無所適從。究竟是異體異讀,還是字詞進化呢?眾說紛紜。
  有時連字典也未必就信得過。所以胝足胼手一詞,字典的讀音「正確」嗎?我不知道,但我選擇相信。手頭上的《唐宋詞格律》附有〈詞韻簡編〉,一查,原來「氏紙底低」同屬第三部。今天「氏氐」的讀音分了家,也許是過了這許多年,字音總會起變化吧。而以「并」為偏旁的字,雖然讀音大多與「并」相近,如「拼併餅」,但其實還有另一分支,如「駢」。

  可是有一些字明顯是錯讀,但大家似乎不以為意。如「酷」,明明是唸陽入聲「斛」(/huk/),但越來越多人讀作平聲「浩」,很 cool 的人忽然變得浩氣凜然。
  中文字有時也確實弄人,像「仔細」要唸「子細」,然而現在開始有人唸「濟細」了,總以為他們記掛著「仔細老婆嫩」。

註:

  1. 無綫電視劇《金石良緣》。
  2. 我懂的深字不多,填詞填過最深的字怕是「攫」字。

YS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那夜的收音機傳來一把不熟悉的聲線,一連串久遺了的音樂。
  《月光書情》的錢佩卿抱恙,替更的DJ想是節目編導譚永暉吧。
  杜德偉〈擦身情緣〉、潘越雲〈我是不是你最疼愛的人〉、陳百強〈等〉、周慧敏〈紅葉落索的時候〉、黎瑞恩〈一人有一個夢想〉、關淑怡〈繾綣星光下〉、黃品源〈你怎麼捨得我難過〉、呂方〈聽不到的說話〉、林子祥〈可以不可以〉……
  都是舊歌。老一輩如我的,常說新不如舊,時下的流行曲很難入耳,但我想,這多少和時間有關:某年某月,某些事情發生的時候,就正播著某首歌。有回憶,就好。勾得起,更好。

  不過那夜最教我心動的,不是這幾首舊歌,而是那段主題音樂。
  聽著,有點黯然。似乎是舊調子,舊得忘了時候。
  聽著,依然神傷。似乎不那麼舊,半生不熟。
  聽著,帶點錐心。似乎近來唱過。
  聽著,終於記起。陳奕迅,〈傷信〉。

重讀著你的告別信 抑壓而暗湧
雖不信寫的話 竟可以那麼重 但再哭亦無用

徐徐又當這信是你 緊貼我抱擁
可惜信太單薄 怎可填密落空
越信傷早抑壓 痛便越沉重

難平衡自己 忐忑的起伏
難原諒我心 反覆的變動
是我個性舞擺 換來這封信
曾令你瘋 舊情要一別而盡

仍多麼需要你 仍多麼需要你 如今天失去了 怎麼退怎麼進
如果可不要信 寧死都不要信 但看我手 再激動仍只得傷信

陳奕迅.〈傷 信〉
西村由紀江曲.周禮茂詞

  對,九六年的歌,算不得新,甚至不是半新,連香港都易了手。
  若沒有記錯,今年年頭的卡拉OK,是我第一次認認真真地聽、坐定定地唱這首歌。
  這就似乎不能勾起我甚麼回憶了。
  但居然,那夜真的勾起了十年前在外那一段日子。沒有一件特別的事,沒有一個特別的人,連不特別的恐怕也沒有。但就是撩起了一絲片斷,撥動了一絃思念。那五年的生活,虛虛渺渺,如幻似真。
  這算是勾起了甚麼回憶呢?

  回憶,實在惱人。少年人哪有資格回憶呢?不過活了幾年嘛。可是,人大了,老了,記性差了,回憶不又是白回憶嗎?The more you remember, the more you forget.
  需要孟婆茶、忘情水嘛?

曾經年少愛追夢 一心只想往前飛
行遍千山和萬水 一路走來不能回

驀然回首情已遠 身不由己在天邊
才明白愛恨情仇 最傷最痛是後悔

如果你不曾心碎 你不會懂得我傷悲
當我眼中有淚 別問我是為誰 就讓我忘了這一切

啊 給我一杯忘情水 換我一夜不流淚
所有真心真意 任它雨打風吹 付出的愛收不回

啊 給我一杯忘情水 換我一生不傷悲
就算我會喝醉 就算我會心碎 不會看見我流淚

劉德華.〈忘情水〉
陳耀川曲.李安修詞

  奈何橋邊,有孟婆;孟婆,有孟婆茶。傳說,要投胎轉世,就要過奈何橋,就要喝孟婆茶,喝完,前世種種不復記憶。是怕人洩露天機,還是勸人重頭開始?
  基督教的天堂又是怎樣的呢?聽說,那兒不再有眼淚,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號、疼痛。聽說,在新天新地,從前的事不再被記念,也不再追想。
  無情,是有道理的。

風雨過後不一定有美好的天空
不是天晴就會有彩虹
所以你一臉無辜 不代表你懵懂

不是所有感情都會有始有終
孤獨盡頭不一定惶恐
可生命總免不了 最初的一陣痛

但願你的眼睛 只看得到笑容
但願你流下每一滴淚 都讓人感動
但願你以後每一個夢 不會一場空

天上人間 如果真值得歌頌
也是因為有你才會變得鬧哄哄
天大地大 世界比你想像中朦朧
我不忍心再欺哄 但願你聽得懂

但願你會懂 該何去何從

王 菲.〈人 間〉
中島美雪曲.林 夕詞

後記:

  1. 本來應該從床上爬起來寫好這篇記事,才算得上此情此景。現在拖了大半個星期,記下的是否是當時的思緒連自己也說不上來。
  2. 在網上搜尋孟婆茶,找到楊絳先生的〈孟婆茶〉。是一篇短文,充當散文集《將飲茶》的「胡思亂想,代序」。對於前塵,先生看到的是另一面:「一杯茶沖掉了一輩子的經驗,一輩子不都是白活了?」文末,她寫道:「好吧,我夾帶著好些私貨呢,得及早清理。」孟婆茶一下肚,這些私貨都充公了。哪怕終要忘掉,也要先留個記號。
  3. 得謝謝小雁,謝謝她解答了我「椎心、錐心」的疑惑。

YS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