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02 高級翻譯研究 (1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噢,看來是不能全都補回了。幸好有幾則 WebCT 的留言撐場。

  一天裡「寫」這許多篇也是頭一遭……也許有點亂,雖然可以改日子,但到底是今天才放……算了罷,十年後還不是我一個人看?隨心所欲吧。

YS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開始模糊,究竟「高級翻譯研究」我們上了十一課還是十二課呢?原本排了十二課,但因為王教授請了兩週假,所以只餘十課,後來補回一堂,總計應該有十一課。可是日子又不對,要是十月廿六是第六課,那麼最後一課不應該在十二月七日。那麼肯定在某一課弄錯了,還是我們真個上了十二課呢?

  修正:根據 WebCT,我們真的上了十二課「高級翻譯研究」。

YS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天 (20051207) 上最後一課~

Subject Re: 歧視語言
Posted on Wednesday, December 7, 2005 10:40am

扯開一下.

雖然現今都把「報導」改為「報道」以顯示新聞部中立的立場,但報道從來都是主觀的.不要說同一篇文章會有不同的演繹(某程度上表達其實是演繹)方式,就是選材已見端倪.甲報列作頭條的在乙報可能只「攝」在內頁的一小角.事當然有緩急輕重,編輯就是要安排得妥貼--這不算是另一種自我審查嗎?

YS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51123) 二元對立,是我 term paper 的核心部分,雖然我還沒有明白過來:Cultural Turn in Translation Studies 和 Translation Turn in Cultural Studies……

Subject 這是否二元對立
Posted on Monday, November 28, 2005 12:12pm

如果沒有理解錯誤,Cultural Studies 主要反對有 hierachy 的分野,王教授說包括 class, gender 和 race.但是有一點我始終未能明白,分野是否一定是人為的呢?會否有自然的呢?

大家對李超人也許沒有太大好感,因為日常生活幾乎只差交通費沒有進貢給他.但是我們是否就要打跨商賈呢?

我們要讀書,要學習,多少也為了改善生活.要改善,就要成功--誰不想成功呢?但這沒甚可能.就算人人都成功,總有一些人「更」成功.用$來說吧,經濟始終要靠商業推動,誰目光準確,誰就賺得多.此消彼長之下,越有錢的人自然越賺越多--這叫滾雪球吧?同理,大公司自然出得起$用最好的資源、最好的人手..(當然,錢不一定可以衡量一個人的能力.)

也不講$,講學習.因為始終有排名,大多數人都會選名校;又或者說,會去成績最好的地方讀某一科,例如讀翻譯就要到中大(擺明擦鞋)..

分野就變得很自然.

其實,Cultural Studies 說的,是否要位高的人有品德呢?是否希望這些可以呼風喚雨的人不要遏止不中聽不埋堆的聲音人事呢? 說到底,似乎要改變的人心啊.

(我還沒有明白的另一點,就是這和翻譯的關係..)

YS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下面一篇是在王教授講完多元系統 (20051116) 後寫在 WebCT 的。

Subject 經典
Posted on Sunday, November 20, 2005 10:50pm

(一)

王教授不只一次提及翻譯可以成為獨當一面的學科:其中一次指出翻譯一直是寄人籬下,時而中文系時而外文系,幾乎成了棄兒,但其實翻譯本身應該是一門跨學科的科目.另一次是說翻譯作品永遠也不可能提昇至國家經典的地位,因為它們的根源是外地,但從另一面看,翻譯其實可以有自己的經典架構.

聽王教授的課堂,知道翻譯在世界各地已經有了自己的學系、自己的研究,但在翻譯經典的形成方面還不很清楚.

討論這個問題之前,當然先要確定我們是否需要經典.經典是否必須呢?我想某程度經典其實是會自然形成的,因為書海無涯,哪有人可以把書讀到透?自然有所篩選,無形中就產生了經典.另一方面,每個國家又會自編經典,引王教授的話,雖然很多時並非出自文學的角度,但到底叫做經典.

假設我們真的需要經典,那麼又如何為翻譯作品定出經典的規則呢?是看某一部翻譯在當地的影響嗎?還是譯作的銷量?要是只用 Skopostheorie,那又似乎不夠:譯者先要寫下他翻譯的目的,好等評審看著來核對譯文是否adequate--但用戶手冊大多譯得 adequate,那麼用戶手冊是否全都是經典呢?

Homles' map 似乎還沒有這分類,Applied 下的 Translation Criticism 可能有點相近.又或者,每一個分類各自都有經典?

(二)

最近看見網上新聞,說北京燕山出版社正在策劃出版一套名為「世紀文學六十家」的叢書。除了「魯郭茅巴老曹」外,還有沈從文、徐志摩、張愛玲、金庸、三毛、錢鍾書、北島、余光中等等。這又是經典的形成.

(三)

如果說,每一個朝代都有她的核心 (central position)(如詩經、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演義小說等),那麼清朝後的中國,有沒有獨特的體裁呢?

YS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剛交了 TRA6002C 的 term paper,本來應好好休息一下,但想著這邊一直拖著也不大像樣,只好補回之前欠下的。嗯,來個第一學期小結也好。

  這份 term paper 真的很不好做,雖然只是五千字(王教授要求二千五英文或五千中文),但可用了我足足五天的時間!要是沒有請假,我真的不知道會怎樣。整整五天(最多打八折)對著電腦……(現在還在打這東西,是有點自虐耶!)

  待 term paper 發回來後便會放上來——只要成績不是太差就可以喇!

YS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晚 (20051207) 上的是課程的第一年的第一學期的最後一課。

  是補課,因為早前王教授到了英國開會。雖然他「走了」兩週,但只能補一課,因為再補時間就太趕了,而且以他的風格,隨時補無止境。

  已有多個星期沒有記錄上課的事,總括下來都因為忙:忙得沒有時間整理筆記,忙得沒有時間打上網來……

  但現在這個時候還走上來,想說的是,王教授是位好老師。

YS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Nov 12 Sat 2005 23:17
  • Skopos

  王教授說,這一課 (20051026) 的內容比較簡單,講的理論叫 Skopostheorie.

  Skopos 是希臘文,意指 purpose、目的。這理論分三部,以skopos 作主導:
  aim => action => result
  skopos => translational action => translatum
就是說,任何事都有目的,之後有行動,最後有結果;翻譯也一樣:先要問為甚麼要翻譯,然後著手譯出譯文,一切以目的為本。這「解決」了以往直譯和意譯的爭論,因為直譯和意譯只是方法,最終是要達到原先定下的目的。只要譯文符合目的,就是 adequate 的譯文。

YS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來只是一篇,但放上 WebCT 時發現太長,所以分成兩篇。第一篇主要記下上課聽到的和一些推想,第二篇講聖經信息本。

YS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欲罷不能。王教授繼續 (20051012) 講晚清至近代中國的翻譯史。

  和上次一樣,這次的筆記仍然未能放上來。不過,抄來一段我寫進 WebCT 的感想。

Subject 非關翻譯:新中國、魯迅
Posted on Friday, October 14, 2005 6:36pm

新中國

從魏源的師夷長技至嚴復的師夷思想,從嚴復對當權者的寄望至梁啟超對民眾的盼望,再到胡適等人的全盤西化,程度和方式雖有不同,但其實都是希望引入西方的物事去改變中國--國運、國力、政治、民生..

但到了現在二零零五年,中國似乎和以往的不一樣,算是抬起了頭,軍事航天方面已可與大國一爭長短,世界各國也要給點面子..中國已經改變了.但這些是否得力於(或源於?)當年魏源嚴復梁啟超胡適所看重的西方物事呢?

一個到現在仍流傳的故事:一九八x年,一眾諾貝爾獎得獎人在巴黎開會,會議其中一個結論就是:他們相信孔子的學說是在廿一世紀挽救世界的唯一途徑.這件事是真是假,似乎無從證實,也許亦不需要證實.但背後的意思呢?究竟有沒有一種學說、思想最好的呢?每個學說能顯赫一時必定有其原因,不過大多依賴天時地利人和..儒家思想,是否有可能捲士重來呢?西方的物事,是否一定是最好的呢?

魯迅

王教授說魯迅是個很古怪的人,一生穿長衫執毛筆,但卻又反中華文化得很..就如王教授說還未能弄清楚為甚麼他本來愛讀林紓的作品,但後來卻反過來批評他的翻譯方式,我也有點不明白他是如何穿插於古今文字之間的.

除了王教授引的那一句「我以我血薦軒轅」外,很多人也會熟悉這一聯:「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我不明白的是,要是他對古中文如此不滿,為甚麼還要寫近體詩呢?為何不獨獨寫新詩呢?另外,最近知道魯迅對古代小說也有研究,《中國小說史略》、《古小說鉤沉》等都出自他筆下.兩部書我都沒看過,《中國小說史略》會不會和梁啟超提倡的唱對台呢?《古小說鉤沉》甚至記錄了一些或已湮沒的古小說--這些都隱隱跟新文化相牴觸.

(這些跟翻譯研究這課題實在沒有太大關係,純粹個人感想.)

YS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三課高級翻譯理論 (20051005)。早兩星期王教授出埠開會,剛回到香港。

  兩個小時裡王教授滔滔不絕地講晚清時期的翻譯史,為的就是要帶出幾點:西學不受重視,從而見到翻譯在中國不受重視,直至嚴復的出現,把中國的翻譯帶到另一個階段。因為王教授本身在做這方面的研究,所以他有大量的資料和獨到的見解。本來想把堂上的筆記放上來,但考慮到王教授正在寫這部書,為免侵權(又或者捷足先登),就暫且擱下了。

YS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Sep 22 Thu 2005 11:58
  • Forum

  王教授要我們到設於 WebCT 的討論區談天。不錯,談天。因為不一定要跟課堂有關係。當然,大家會自覺地把內容集中在翻譯。

  只寫了幾次,有時候,好像很難接上對話。似搭訕便很無謂。不過,仍會繼續寫,因為討論佔整科評分的四成。

  這裡抄來兩段比較言之有物(就是比較長)的感想。第一段算是無聊,因為沒有同學回應:

Subject Re: 翻譯的意義
Posted on Saturday, September 10, 2005 12:33am

當聽到王教授說那份條約的中文版有著這麼一條「額外」的條款,就覺得那位翻譯有點「不道德」.這似乎不再是忠實與否的問題,而是他強加己意於原文之上、冒名而作.就好像狐假虎威般,甚至把責任卸給原作者.

這一句很喜歡:我懂原文,就不會看譯文;我看譯文,就因為我看不懂原文.誰會把兩篇文字並排閱讀?有,讀翻譯的..

但另一方面,我要看譯文,因為我想知道原文說甚麼,這樣,我多少也得要相信譯者.但上述那位傳教士翻譯,還值得信任嗎?當然,當時大家就只能夠信他--因為大家都不懂.這不就有點不對勁嗎?譯文可以不盡不實,更可以截然不同.

翻譯存在的根本目的,是否只在於把原文的意思說給只操外語的人知道呢?那麼,忠實似乎是必須的.

但不得不同意S同學說的:「誰說翻譯必須忠實呢?」因為,忠實沒有標準,也不大可能有標準:一段文字,原文讀者的理解和譯文讀者的理解應該會有不同,因為大多數作者的對象,理應是看原文的讀者.譯文讀者幾乎不可能有原文讀者的文化、背景、觀點、處境等等.原文的意思又哪能忠實翻譯?儘可能忠實也未必立得住腳.

題外話:忽又記起有一部書叫《令人戰慄的格林童話》--舉世聞名的童話的原著居然叫人驚慄.原來我們熟悉的白雪公主、灰姑娘、青娃王子,通通都極不忠於原著,但這些改編卻又真的將原著傳遍世界..(有點不肯定的是,究竟原著出版的時候是哪個版本呢?)

第二段呢,心機多花一點,因為講到聖經翻譯:

Subject Re: Literal translation in religious writings
Posted on Tuesday, September 20, 2005 4:15pm

宗教典藉的翻譯限制可能很大.雖然法律的編寫相當嚴謹,但我們相信可以用直譯的方法,最不濟的時候也可以「如有歧義,以x文為準」來解釋.更何況,法律總有制定者,隨時可以找原作者出來解釋,又或者作出修訂.但宗教典藉之所以成為宗教典藉,大多因其歷史久遠.那麼,誰有資格去解釋修訂呢?這一來,翻譯能否譯出原著神髓就成了問題,因為原文也未必有人能讀得透徹.

我是基督徒,講講聖經或會比較容易.

聖經的中文譯本有很多,目前最流行的是和合本,出版於一九一九年.據知,譯者是西教士,但用字卻「很中文」.「很中文」的意思就是有很多字詞原本是道道地地的中文,但時移世易,我們已經不再這樣用了,甚或已不懂得了.(我記得一次讀經的時候,碰見「匉訇」兩字,但沒有人懂.)

近十多年有三組較大的譯經計劃:現代中文譯本(一九七九年)、新譯本(一九九三年)和新漢語譯本(尚在翻譯),都是想用較貼近現代的中文,易於使人明白.現代中文譯本無疑採用了較意譯的方法,中間加上了不少詮譯.新漢語譯本會留意中譯的句子是否合乎現代漢語語法等等.

我們一直都問,直譯好還是意譯好?照道理有四個答案:1直譯好2意譯好3一半一半最好4兩樣都不好.大多數人會取2或3的見解.但問題來了.意譯?誰有資格決定句子的意思?就算譯了出來,我們又敢相信譯文正確嗎?

普通的小說沒有太大的關係,因為大部份讀者看的是故事、人物刻劃甚至作者想帶出的意思,一句半句的牽連並不廣.但聖經不同,因為基督徒相信聖經是神的說話:聖經無謬誤--除非翻譯出了錯.=)

但有一點似乎頗弔詭.宗教是需要傳開去的.傳教,就是想人相信,當然要以受眾為主,入鄉隨俗嘛.我們哪能不著重翻譯在地方的影響?也就去到王教授所說的 target-oriented 層面.那麼,宗教翻譯又該取怎樣的平衡呢?(究竟 God 是神還是上帝呢?的確聽過這個問題.)

又,從另一方面看,我們之所以不容許聖經翻譯有誤,是因為聖經是我們信仰的依歸.我想,要是狄更斯是我們的信仰,我們不會希望 A Christmas Carol 既譯作聖誕頌歌、聖誕歌聲,又或者小氣財神吧?(這又是對的嗎?雖然我們想有標準,但我們顯然並不願意任何事都統一,而沒有置喙的餘地啊!)

  另外幾篇太短,亦不見得很精闢,就不抄過來了。

YS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dvanced Translation Studies 可厲害了,的確是個很大的題目。因為這牽涉到翻譯為何和何謂翻譯。對王教授來說,這才算翻譯研究,平日最常見的如何翻譯、為甚麼這不是好翻譯等等最多只能稱為評論 (20050907)。
  以往的翻譯理論一直是直譯和意譯的爭拗,講求的是譯文跟原文如何相像。顯然,世上不可能有跟原文一樣的原文,於是,這種 source-oriented 的觀念逼得譯文成為原文的附屬品:要是懂得原文,誰會願意看原文呢?
  和 source-oriented 相對的,就是 target-oriented。Source-oriented 著重的是equivalence (how the translation is connected to the foreign text), target-oriented 著重的是 function, effects (how the translated text is connected to the receiving language and culture)。於是,新的翻譯理論便轉移至研究譯文的影響,就似脫離了原文的框框一樣。

  王教授講了個很真的比喻:譯文之於英文和中文,就像香港之於中國和英國,非中非西,亦中亦西。香港人當然不是英國,但也和中國不同;香港包容了不少英國的特色,但當然更富有中國的色彩。譯文也是一樣,它當然不是原文,但理應和譯語(target language)一般的寫作不同。
  討論直譯和意譯時 (20050914) 舉了一個例子,是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sonnets)中的一句: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究竟 summer 這個字應該譯做夏(異化,alienating),還是春(歸化,neutralizing)?原文讀者自然能夠感受 summer 的可愛,但中國人對夏季並不熱衷,譯作春天倒譯出了那份明媚可人。

  暫且到此為止,有時間再寫。
  啊,還有一點要記下來。這個星期竟然沒有課上!王教授因為要到英國開會,所以他的課會暫停兩週。Prof He 呢?不知道,他昨天沒有出現。

YS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