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點的答的答的在響
的的答答多惆悵
愁像細雨悄悄敲打這窗
雨點的答的答的在響
的的答答心頭多淒愴
猶像愛人悄悄腳步朝著他往

窗邊小雨笑著唱
窗邊一個醉漢喊著唱
瑟縮淒冷角落裡
祈望你會介意我著涼
街中小雨欠路向
街邊一個醉漢也失方向
穿梭風雨尋遍你
你卻開心逍遙他方

雨點的答的答的在響
的的答答多迷惘
迷亂細雨撲向心底各方
雨點的答的答的在響
的的答答低迴千千趟
猶像愛人細碎腳步朝著他往

袁志偉.〈我在窗前等你〉
林隆璇曲.潘偉源詞

  忽然,在臉譜看到一句歌詞:「雨點的答的答的在響」。是想了找了好多年的那首歌嗎?
  果然。

YS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近來讀了幾本「歷史書」:《司馬遷筆下的江湖傳說》、《戰無不勝的軍事奇才韓信》、《秦相李斯》。《秦相李斯》是歷史小說,首兩本則或可稱為另類傳記。在圖書館一見《江湖傳說》就隨即借了回來,不為別的,只為裝幀簇新,急欲先睹為快,而《韓信》和《李斯》則是一直想讀的。

(一)

司馬遷筆下的江湖傳說  《司馬遷筆下的江湖傳說》是扶欄客在時報出版的第二本書,第一本是《司馬遷筆下的兵家傳奇》。兩本書都從史記抽取人物出來針砭一番,《兵家傳奇》說的是孫武等十多個兵法家,《江湖傳說》說的則是四大公子三大遊俠五大刺客。由於史料大多源自史記,故此扶欄客別出心裁,在描繪各人物的生平事跡之餘,亦從中理出處世經營之道。有些人物耳熟能詳,如信陵君、荊軻,有些卻只限於久仰大名,如專諸、聶政,有些甚至不曾聽過,如朱家、曹沫。

(二)

  楚漢相爭由來為人津津樂道,中國象棋就劃出楚河漢界,以分敵我。
  想知道韓信,也許是因為看過《楚漢驕雄》中黎耀祥的演出,也許是因為一句「多多益善」1,也許是因為聽聞他戰無不勝。

  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項羽縱使萬夫莫敵,但為人跋扈,既容不得人,人亦不為他所用,要得天下實在不易,只是,皇帝的龍椅卻更不該由劉邦來坐。要文韜,他沒有,要武略,他也沒有;要糧餉,他沒有,要將士,他也沒有,總之要甚麼他就沒有甚麼。可是,歷史就是如此弔詭,劉邦就是有人緣;即使並非甘心樂意,他到底肯知人善任。
  蕭何學識也許並不出眾,但心思縝密,大小事情替劉邦處理得井井有條。劉邦一直很放心這個老同鄉,幾乎甚麼事都聽他的。《蕭何月下追韓信》這齣有名的京劇戲碼就是說他如何賞識韓信,說服劉邦登台拜將,起用韓信。奎文閣說,劉邦實在不怎麼情願要先齋戒才來封這個大將軍,但一來自己實在拙於行軍打仗,二來封官又不花錢,不過是虛名罷了,將就一下也就是了。

戰無不勝的軍事奇才韓信  看得通不用花錢這一點是劉邦致勝的原因。時勢做英雄似乎挺適合用來形容劉邦,他起兵反秦不過是為勢所逼,壓根兒就沒想過要搶著來做皇帝,退守漢中時恐怕有想過就此終老。可是,時勢似乎就是要他當皇帝:他不爭雄項羽偏不放過他,他沒退路偏有人出謀獻策。本來,他沒本錢是最根本的問題,理應沒有人願意為他效力,但就因為他不怕輸(!),本來無一物,封個虛銜許個承諾又不花錢,怕甚麼?而人家卻領情,賣命賣得心甘命抵……
  韓信就是這種人。蕭何勸服劉邦為他登台拜將,從此韓信就覺得欠了劉邦,即使劉邦後來三番四次徵調韓家軍,他也不吭一聲,就是感激劉邦敢起用自己,有知遇之恩。故此即使有人勸他擁兵自立,與楚漢成鼎足之勢,除卻他未必有治國能力,這份人情債也是韓信遲疑不決的原因。可最終,他卻是漢初三傑中唯一落得兔死狗烹的下場。
  劉邦可以共患難,不可以共富貴。張良深明此理,所以功一成身便退。蕭何心思玲瓏,懂得事事謙讓,當然,劉邦與他識於微時,這份交情也是關鍵。但韓信就不同了,他只著緊調兵遣將而不在意人情世故,一句「多多益善」足見他多麼自傲,統一天下後的劉邦豈能不加倍憂心這個軍事奇才?

  項羽,想取秦帝位而代之,奈何性格的缺點注定他無法如願。
  韓信,本領足以打下江山,但才幹卻未必能治理天下,就算能稱皇稱帝國祚怕亦難長久。
  劉邦,本來就沒有想過要當皇帝,最後卻成就了千秋大業。

(三.一)

秦相李斯  歷史時代稍稍推前,回到秦始皇統一六國前後。
  錢寧《秦相李斯》吸引我也許早至二零零零年,書剛出版的時候。翻開楔子,就看到李斯說:「人生如鼠,不在倉就在廁。」還以為與老子說的「道在屎溺」如出一轍。可一直都沒有讀過,直至最近在好讀下載了電子版

  網上搜索一下,找不了多少書評或讀後感。其中兩篇大約說,小說借古諷今,用現代詞彙記述古代事跡毫不突兀,反而令人會心微笑。2
  這卻不是我所看到的——換句話說,我看不出來。也許我只當作歷史小說來讀,讀讀李斯的生平。

  據小說,秦始皇焚書坑儒的舉措,李斯都有參與,只是身份不同,焚書一事他是始作俑者,坑儒一事他則負責執行。
  李斯焚書,源於對抗淳于越於國宴發難,而矛頭直指李斯。李斯為求自保,想到焚書一法:沒有書的儒生,就如脫了牙的老虎,不過是一群呆子。而秦始皇則因為一眾方家術士誑騙他有長生不老之藥,下旨坑儒以發洩心頭之恨。交給李斯的名冊上一共四百六十人,其中方士一百五十人,術士一百一十三人,博士一百八十六人,另類書生十一人。(有歷史研究指並沒有儒士遭坑殺,與《史記》記述相同。3
  說起焚書,《秦相李斯》這樣記載李斯的進言:「……史書,非秦記者,皆野史,焚之;諸子,非博士著者,皆邪說,燒之。收繳民間《詩》、《書》及百家之言,一概銷毀……科技乃強國之本,醫藥、卜筮、農藝之書,可區別對待,暫存官府。如此……即可統一思想,又能繁榮文化。」
  至於坑儒,民間儒生後來甚至有稱頌李斯的。那是因為各地郡縣風聞坑儒一事,急欲坑小儒以仿傚朝廷。這令坊間一眾儒士互相舉報以求自保,一時間竟揪出六千多個「有問題」的儒生。李斯聞訊迅速制止,防止了坑儒擴大,而倖存的儒生莫不稱頌丞相賢德。

  寫著,想著,原來,借古諷今還是有的。甚至不用細讀內文,單就秦始皇焚書坑儒兩事就可以古今類比。
  焚書坑儒算是兩件事,文化大革命卻是一件。4
  古今焚書的因由不一定一樣,但目的卻相彷:要箝制學識之士,唯我獨尊。相比之下,文革猶有過之。有文章這樣寫:「秦始皇的時代,人民大不了讀不到某幾類書,卻也不必逐字逐句地學習甚麼《嬴政選集》或《嬴語錄》。」
  坑儒呢?文化大革命未必有坑儒,但「各地郡縣急欲仿傚」只怕無日無之,「互相舉報以求自保」更是家常便飯。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這五倫錯在姓孔屬儒,全都要打倒批鬥。

  李斯感嘆「人生如鼠,不在倉就在廁」,就理解到「一輩子有無出息,全看為自己找一個甚麼的位置了」。
  那麼他焚書、殺韓非、竄改聖旨、坑淳于越時,甚至在行刑前,他又覺得自己在甚麼位置呢?
  本來李斯被屈認罪也想寫幾句,可是一想到屈打成招古今中西即使花式各異,其可佈可恥之處大抵都沒有兩樣就寫不下去了。《秦相李斯》如是,《一九八四》也如是。

(三.二)

分水嶺上  今天剛巧讀到余光中《分水嶺上》中兩篇小說評論,碰巧所評論的都是記述中共和文革的小說。
  第一篇藉賞析張愛玲的《秧歌》、《赤地之戀》、陳若曦的〈尹縣長〉,評論紅衛兵作家筆下如何擺脫「當局者迷」,方能寫就視野遼闊的小說巨著。
  第二篇題為〈紅旗下的耳語——評金兆的小說〉。「張愛玲的經驗限於土改到韓戰的頭三年,陳若㬢的,限於文革開始的七年,其他作家也是文革時期為主。論經驗之長,作品之富,能貫串張愛玲和陳若㬢的前後歲月,並為中間那十四年(一九五二至一九六六)作證的小說家,少之又少。近日露面的金兆,正是一位……﹝金兆﹞離開大陸,是在唐山大地震之後毛澤東死前的那段日子……把二十六年的種種經驗,向小說之中一一傾吐。」
  余先生評論之餘亦寫下了各篇小說的梗概。而我,則一邊讀梗概一邊讀評論,也一邊想起了李斯。

註:

  1. 《史記.淮陰侯列傳》:「上問曰:『如我能將幾何?」信曰:『陛下不過能將十萬。』上曰:『於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
  2. 邹汉明.〈秦相李斯:不在仓就在厕〉,《道可道,非常道》,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0cdf9b0100y0f5.html
  3. 《史記.儒林列傳》:「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坑術士,六藝從此缺焉。」
  4. 文章寫完後再重讀,覺得這個類比實在粗糙籠統得幼稚。兩者的異同早就有人研究,我再寫一遍又如何?歷史會因此而不再三重複嗎?

YS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own the Via Dolorosa in Jerusalem that day
The soldiers tried to clear the narrow street
But the crowd pressed in to see the Man condemned to die on Calvary

He was bleeding from a beating, there were stripes upon His back
And He wore a crown of thorns upon His head
And He bore with every step the scorn of those who cried out for His death

Down the Via Dolorosa called the way of suffering
Like a lamb came the Messiah, Christ the King
But He chose to walk that road out of His love, for you and me
Down the Via Dolorosa, all the way to Calvary

The blood that would cleanse the souls of all men
Made its way through the heart of Jerusalem

"Via Dolorosa"
Niles Borop and Billy Sprague, 1983

沿著苦路我主走過 肩擔木頭受責打 流汗血承受鞭傷承受悲痛
人群呼天搶地要 要萬主之主當眾被高掛

是主孤獨蹣跚走過 身披紫布戴荊冠 任士兵隨便拈鬮隨便嘲諷
人群爭先恐後看 看萬主之主當眾被高掛

沿著苦路我主走上 既為你亦為我死
全為愛 全為愛 甘心被擘開
原是主的君尊 今晚被宰割 捨命羔羊
沿著苦路決心走上永不悔 主彌賽亞

那滴滴血灑 償纍纍罪債 為我罪孽壓傷 撇在各各他

〈苦 路〉

  填完詞,寫了封電郵略談譯寫過程。既然寫了,整理一下放上來,留個記號也好。

  為甚麼我想重新譯寫呢?去年在網上找到的五個譯本,似乎沒有一首準確。其中一首不錯,可惜因為以中英雙語獻詩,中譯只得一半。
  說是譯寫,自然在意中譯是否比原文有所增減。只是為著要遷就廣東話,限於才力,實在不能做到字字對應。不過,總有些我盡量想保留,有些我盡量不想逾越。

保留的:

  • But He chose to walk that road out of His love, for you and me.
    這是小魚提醒的。「為你為我」也許是副歌的「眼」吧,至少旋律上的高峰在這裡趨回平靜,訴說受死的目的。既然不能「同區安置」,只好推前至副歌第一句。
  • Like a lamb came the Messiah, Christ the King.
    耶穌的名字盡可能不作增刪。名字各有意思,詞人選取時除了顧及音樂,必定曾著緊字義。總算在副歌裡包含了「羔羊」、「彌賽亞」、「君尊」,獨欠「基督」。

不想逾越的:

  • 原詞沒有提及「十字架」,所以以「木頭」借代。
  • 「加略山」改以「各各他」(得其中一個譯本啟發)。

增加的:

  • 正歌第一節描寫 physical,是肉身的痛苦,例如鞭打、辱罵;第二節則描寫 mental,是心靈的痛苦,例如嘲弄、鄙視,故此加入了荊冠紫袍和士兵拈鬮。

缺欠的:

  • 沒有「耶路撒冷」。

  就文字而言,整首譯詞最滿意的是「甘心被擘開」。(最初版本是「甘心作犧牲」,犧牲似乎流於空洞)。至於「今晚被宰割」,也許白了點,只是要把「君尊」和「羔羊」連起來,當時想到的就是「他像羊羔被牽到宰殺之地」。
  最不滿意的,卻是一共有四個「被」字:被高掛(x2)、被擘開、被宰割,恐怕太多。
  自己倒沒有刻意押韻(尤其原詞除了副歌,別處並無押韻),可是每節最後一句押了韻(掛、掛、亞、他)實在是無心插柳。

後記:竟然發現,「蹣跚」的「蹣」字音「門」或「盤」,而不是「滿」。

以下幾個是我譯寫時參考過的譯本:

YS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只怕是個挺倒胃口的標題,尤其正值新年時節,「新年快樂」言猶在耳。
  也是潮流吧。無綫這個月播了三齣劇的大結局:先有《天與地》,後有《我的如意狼君》,再有《換樂無窮》,主角不也是死掉了麼?

  去年是空前的——從來不曾去過那麼多安息禮拜,也從來不知道香港有那麼多間殯儀館。
  五月:世界、世盛。
  六月:九龍。
  八月:鑽石山。
  九月:世界、大圍寶福。
  十二月:香港。

  幾年前寫過一篇〈忌諱〉,提及「不去﹝喪禮﹞是因為不喜歡這種場合……與其出席死人的喪禮,不如把時間花在家人身上。」也許人大了,再忌諱再不喜歡,有些場合始終是非去不可的。所謂非去不可,不是守著禮節,不是礙著情面,而是因著與逝者、與生者那份似實還虛的感情。
  N君曾留言說:「喪禮是給在世的人的……喪禮是一個生命教育!能讓眼睛因濕潤而得到清晰的機會。眼睛雪亮了,人生的方向似乎又有所調校……」人生方向也許有半刻的調校吧,只是我並沒有太在意當中的生命教育,反倒越來越感到生命是多麼的脆弱,脆弱得似乎就只隔著那麼的一塊玻璃。每次要瞻仰遺容,心底總會不安,可是一看見棺木裡的軀殼,似曾相識的,感覺淡淡然,再沒有不安,只有哀愁。

破地獄與白菊花 (2010) (口筆澤言 - 此情此景 - 香港有間殯儀館).jpg  去年,還是前年呢?跟小邦看了黃詠詩的獨腳話劇《破地獄與白菊花》,內容憶述她與祖母之間的感情和生活細節。劇評大多從兩方面分析,一方面盛讚來自打齋世家的黃詠詩以黑色幽默看待祖母的離世,另一方面欣賞她把道教喪禮儀式「破地獄」搬上舞台。
  道教的儀式,離不開那些 ping-ling-pang-lang 的大鑼大鼓大嗩吶,以及那些色彩斑爛似血欲滴的紙紮人偶唐樓番狗,可我卻從來沒有細想過儀式背後的意義。雙眼看到的,是要先人在「另一個世界」享受生前沒能享受到的聲色犬馬,所以有車有僕,有手機有電腦,著實豪奢。光想像「另一個世界」是否有水有電,有徵稅有通脹就已經十分有趣——電器不用電可以運作,這邊燒掉的東西那邊可以還原,「另一個世界」的科技簡直可以比擬跟衛斯理打交道的外星人。然而,肉眼看不見的,卻是生者對逝者的哀思,哪怕是因生前不曾好好照料的歉疚,或者是全然出自對逝者的關心:「另一個世界」是人力不可及的地方,只好盡量附會,略表心意。
  破地獄1也一樣。如果活人跳一兩跳,死人便可以得拯救、早投胎,那分明是粗暴干預他國內政。破地獄也不過是為活人做的罷了,好舒一下鬱結。因為,我們究竟證明不到人有靈魂。是誰在奈何橋邊喝孟婆茶,又是誰輪迴投胎轉世為人?那是甚麼樣的生命形態呢?

  醫生宣佈死亡,大概是指心臟停頓,氣息全無,腦幹死亡。
  與此同時,靈魂也「離開」了。
  衛斯理在《搜靈》中試圖解釋靈魂存在之謎:靈魂在哪裡呢?人的生命結束,靈魂是否就會出現呢?衛斯理最後的設想是:「人,只要有自己的思想,自己在自己的思想之中確定自己有靈魂,就有靈魂,不必要也不可能把靈魂拿出來給別人看……人的靈魂,根本是另一種生命的形態……甚至根本不是一種形態……」靈魂也許還可以代表著人的美德和善念,衛斯理這樣表達:「我絕不會說一個人在做種種壞事的時候,他的意念之中還覺得自己有靈魂的存在。」
  聖經明說人有靈魂:「耶和華神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將生氣吹在他鼻孔裡,他就成了有靈的活人,名叫亞當。」(〈創世記〉2:7)神學家巴刻在《簡明神學》裡闡釋:「每一個在世界上的人都有物質的身體,並靠非物質的自我位格賦予生氣。聖經稱這個自我為『靈魂』或『靈』。」又說:「人死亡時,他的靈魂離開了沒有功能的軀殼」2

  似乎扯得遠了。
  不,不遠,下星期又要過去走走了。

註:

  1. 世界地圖王.〈破地獄與白菊花〉,有一點話劇簡介,也約略描述了破地獄。
  2. Concise Theology 中譯本。

YS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萬串星光天際閃 萬串應許永沒變
萬主之主滿榮耀 定意傾福帳幕裡
感恩 因祂乃生命泉源
Emmanuel 在你在我中間

神國要彰顯 放聲宣告
神國快彰顯 放聲宣告
神國已彰顯
謙卑心意 傾我一生敬拜 將我一生獻祭
跟主闊步新天

〈天幕人間〉
Edith Chan 曲.羊小吉詞
「天幕運動」主題曲

看哪,神的帳幕在人間,他要與人同住,他們要作他的子民,神要親自與他們同在,作他們的神。

〈啟示錄〉廿一:3

  說起天幕,油然想起夜空中繁星滿天。「﹝耶和華﹞於是領他﹝亞伯蘭﹞走到外邊說:『你向天觀看,數算眾星,能數得過來麼?』又對他說:『你的後裔將要如此。』」(創十五 5)我看見一幅圖畫,描繪神藉著萬串繁星給亞伯蘭賜下萬串應許。而讀著牧師的主題介紹,則深受其中一段感動:「神要設立的帳幕是遠超過以色列人的想像,覆蓋萬國中的人。神這預言在耶穌基督身上開始應驗,約一 14 寫道:『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的有恩典有真理。』」這就是 Emmanuel,神與我們同在,在你在我中間。

  若以文章作法分析,這勉強算是起和承,接下來的就是轉和合,是時候點出主題。與此同時,還要處理一句重複了三次的樂句。可是填到這裡,就停了好幾天。腦筋轉不過來。

  幾天後。

  「天幕運動」的主題是帳幕。「神的帳幕在人間」裡「帳幕」一詞,既與約翰福音所說「住在我們中間」的「住」字字根相同,且可以上溯至舊約的「會幕」——會幕在舊約中正是神臨在以色列民的表徵。我想,這不就是神的國度嗎?神的國正在一個已經但未完成的狀態(already but not yet),於是我們要宣告:神國要彰顯,神國快彰顯,神國已彰顯。

   當我還在考量歌詞要著重神哪種屬性的時候,神使我知道,原來「帳幕」一詞的希臘原文(Skene),正好對應希伯來文「上帝的榮耀」(Shechinah)一字。由於這兩個字讀音相同,多本釋經書都說,每逢讀到其中一個字,人便自然會聯想到第二個字。對,這正是我們一生要敬拜神的原因:神滿有榮耀,祂的榮光充滿全地。

   願我們藉著「天幕運動」一連串的操練,更新靈性,深化與神的關係,一同欣然期盼天幕在人間。

天幕人間
星幕,天幕,神的榮耀 萬串星光天際閃
萬串應許永沒變
萬主之主滿榮耀
定意傾福帳幕裡
神的同在,神與人契合,道成肉身 感恩
因祂乃生命泉源
Emmanuel
在你在我中間
神的會幕,神的國度,已經但未完成,放長繩子 神國要彰顯 放聲宣告
神國快彰顯 放聲宣告
神國已彰顯
堅固橛子,操練,期待新天新地 謙卑心意
傾我一生敬拜
將我一生獻祭
跟主闊步新天

《銅浸會訊》2012 年 3 月號(第一零五期)

YS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