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動手譯寫 "How Great Thou Art",純粹覺得如此重要的詩歌應該要有個叶粵音的版本。那已是 2014 年的事了。之後,陸陸續續還有些不大不小的修改。再之後,也許是 2016 年年底吧,覺得可以就此寫篇小文,記錄一下譯寫過程,不多久卻又放低了。及至 2019 年春,應《銅聲同氣》邀稿,決心寫好文章,於是發奮上網搜集資料,怎料越寫越長,弄得要分期刊載。最後花了一年時間寫成,這大概又是一項紀錄。

  全文分故事淺說、文本淺析、譯詩淺談、寫在之後四部分。雖然資料泰半取自網上,唯文責仍須自負。

YS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看 疾病與苦困 饑荒中瘟疫裡
看憤怒和懼怕在蔓延
神祢定會憐憫傾聽 屬祢子民同心禱告
願祢的旨意成就在這裡 榮耀得彰顯

求祢細聽 哭泣與吶喊聲
漆黑絕望的都市(香港)渴望祢憐憫臨在
榮雨降下 枯乾的都市能轉化
求主帶領 從軟弱裡興起
求主細聽 哭泣與吶喊聲
漆黑絕望的都市(香港)渴望祢憐憫臨在
榮雨降下 枯乾的心在祢恩手中歷變化
行公義 好憐憫 存謙卑的心 踏主足印

〈榮雨降下〉
劉頌賢(Alex@Milk&Honey)曲詞

(一)

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甚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上帝同行。

〈彌迦書〉6:8

  讀《走進時代的信仰 2.0》,經常讀到這節經文。然而,與其說作者多番引用,不如說這節經文貫穿了整本書,也反映在袁牧師的言行之中。

走進時代的信仰 2.0   在〈成為鄰舍,反思暴力〉一文中,袁牧師略略回顧擔任循道衛理教會香港堂主任的十多年間,堂所多次為有需要的人開放,較大型的有 2004 及 2014 年開放予遊行人士休息、2009 年豬流感期間借給負責看守維景酒店的警員作休息和指揮之用、2013 年借予罷工的葵涌碼頭工人開會。他自然也提到,每次總有會友、長執憂心開放地方會影響教會,例如遊行涉及政治、病毒可能傳染,又或者開放即表態支持工人罷工。
  這些顧慮都很合理,況且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我們不都這樣想嗎?但香港堂最終都借出了地方。文中有幾句話值得我們多想想:

……一樣事情是我們需要明白的,就是教會是屬於我們,抑或是屬於上帝的呢?屬於我們,我們只會把教會留給自己活動之用。但假若我們明白,教會是屬於上帝,我們只是管家而已,我們就得明白,上帝託付這地方給我們的作用是甚麼——除了作教會內部之用外,更是要來服侍鄰舍。1

  我們看重的,究竟是耶穌一看見就動了憐憫之心的眾人,還是我們在這裡真好的教會?香港堂教牧的立場終究沒有改變,堅持要成為有需要的人的鄰舍——到了去年,他們依然開放禮拜堂,在灣仔、在大時代作見證。

  袁牧師這篇文章是原載於《時代論壇》一文的加長版。我倒較喜歡當時的題目:〈教會本當如此〉2

(二)

  〈內在的敬虔,外在的服侍〉是一篇祝賀香港宣教會六十五週年的講章。由於香港宣教會同樣源於約翰衛斯理所帶動的敬虔運動,因此袁牧師在證道時經常提及約翰衛斯理和敬虔運動。

  袁牧師在文中扼要地講論基督徒的成長:相信、稱義、成聖——這一切,都是上帝的恩典:「信徒屬靈生命,藉著上帝的恩典,也因信開始,這生命也要藉著上帝的恩典,繼續的成長。」
  因此,基督徒要成長,就要參與教會活動,因為這些是上帝施恩的途徑,幫助我們成長,進到完全。然而,「假若我們只是參加這些活動,沒有將信仰在生活中實踐出來,那些的確只是活動。但假若我們能將這信仰實踐在生活中,那些便是上帝施恩的工具,讓我們有力量去實踐出來。」

  袁牧師接著說:

追求個人屬靈生命的成長,是敬虔的一部分,但另一部分就是對社會的關懷和追求公義,兩者就好像一個銀幣的兩面那樣,不可缺少。要有內在的敬虔,也要有外在的服事(Inward Experience, Outward Practice)。

  他兩度覆述約翰衛斯理一句話:「我不害怕,那被稱為循道的人在歐洲與美洲很快消失。我只是害怕,他們的存在只是一群死去的群體,有宗教的外形而沒有能力。我不懷疑這會成為事實,除非他們能持守他們開始所擁有的教義、精神和紀律。」那起初的教義、精神和紀律是甚麼呢?

教義:就是因信稱義的道理,我們從確信開始。
精神:就是我們要在生活中實踐愛與公義。
紀律:就是我們要有紀律的屬靈操練,在完全中邁向完全的成長。

  依袁牧師看,〈彌迦書〉6:8 正是約翰衛斯理一生實踐的屬靈生命:「與上帝同行」,是內在的敬虔,「行公義,好憐憫」,是外在的服事。

(三)

「八福」的真義,不是為自己求福,而是明白上帝是一位關愛人的上帝,對人有憐憫有恩慈,因此信仰上帝的人,也要去關懷他人。(〈勝過法利賽人的義〉)

  這是很顯淺的道理,顯淺到我居然不曾為意。
  我們做了這八件事,即使沒有因而得著福氣,這八件事難道不也包含在「愛上帝愛鄰舍」兩條誡命裡頭嗎?耶穌不過用較具體的例子說明怎樣實踐這兩條誡命罷了。

  愛,是情感,但我們不能只靠嘴唇示愛、在紙上談情,到底也需用行動把愛展現出來。碰巧讀到張慕皚牧師在一篇宣講八福的講章中寫道3

許多信徒用敬拜代替了憐恤,我們以為這就已足夠。我用不著照顧貧窮的人,神在〈以賽亞書〉一章表示,神憤慨,藉先知責備以色列人。你們獻許多祭物,守各種節期;你們雖然如此行,是我不能容忍的,甚至我會恨惡你們的敬拜。神為何這樣呢?因為他們不止住行惡,在殿中敬拜偶像,離開神又去作惡,沒有學習行善。基督徒無憐恤人的心,只懂在教會中敬拜,熱心事奉神,以為已足夠。耶穌以為他們所作都是枉然的,敬拜決不能代替表達你的愛和憐恤。

  這裡,張牧師似乎是說,愛上帝,也要藉著愛人去表現出來。他再說下去:

教會和基督徒對社會缺乏,錯認憐恤的工作。我們基督徒只傳福音,做屬靈的事;福利、醫院、學校等工作由政府去辦。教會應集中資源去傳福音,似是一個好的理由;不必花精神、金錢去憐恤別人。其實是一個錯誤觀念,耶穌成了我們的榜樣;到各城鄉去不只傳福音,祂看見人好像羊沒有牧人,祂是一個身、靈並顧的主。所以教會無理由將憐恤慈惠工作,只由政府去做;我們單傳福音是不合乎主的標準,教會應量力而為去關心社會的工作。

  於是,張牧師又把我們帶回〈彌迦書〉6:8 了:「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上帝同行。」

(四)

  本文起首引用的〈榮雨降下〉,在今年感動了不少人,包括我。眼下的香港,無疑在患難之中,每個人終於深深感受到明天如何也不知道的徬徨。哭泣、吶喊、禱告,能得到上帝的憐憫嗎?

  「釐經伴道」網主 Shmu'el 認為,「榮雨降下」與〈以西結書〉34 章呼應:「正如以西結書 34 章神譴責以色列的牧人沒有妥善餵養群羊,因此神決定親自作牧人牧養以色列(以西結書 34:11),並且說『我也必叫時雨落下,福如甘霖而降。』(以西結書 34:26)神決定親自降雨,滋養被擄的子民。」Shmu'el 接著說:「因此榮雨降下就是指神的榮耀和神的護佑一同臨到被擄的民中,即使被擄異邦是一種苦難,但神從來沒有離棄祂的子民,而是主動親近他們、餵養他們。」4

  我們翻開〈何西亞書〉,看到先知也曾如此宣告:「你們要為自己栽種公義,收割慈愛。你們要開墾荒地,現今正是尋求耶和華的時候;等他臨到,公義必如雨降給你們。」(〈何西阿書〉10:12)
  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們中間連一個義人也沒有,我們所持守的公義也比不上上帝的公義。然而,這節經文說,我們依然要栽種公義秉行公義,那不單會有慈愛作收成,待時候到了,上帝更要使公義如雨降下。公義就如良知,你的我的他的都一樣,分別不過在於誰願意行多一點,誰甘心埋沒多一點。
  「公義必如雨降」,會否也是詞人寫〈榮雨降下〉時想望的情景呢?至少,詞人提醒我們,在向上帝呼求的時候,別忘了「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踏主足印」。

  早幾個月,我在崇拜中也選用了〈榮雨降下〉。或問,歌詞中的「香港」會照唱嗎?唱,我說。其實,我也曾有點躊躇忐忑,怕教會此時此刻不能接受,但轉念一想,既然選了這首詩歌,理應唱得完完整整,更何況,如果我們同意「都市漆黑絕望」之說,那香港既是亞洲國際都會,自然同樣漆黑絕望——沒有上帝,任何國家任何城市任何人,全都沒有盼望,「人人偏離正路,一同走向敗壞」。

  現今正是尋求耶和華的時候。

註:

  1. 我覺得〈教會本當如此〉的版本寫得更為簡潔有力,也抄錄如下:「正如我們生活在世,我們都是寄居者,我們所擁有的一切都是上主所賜與的,我們只是管家。禮拜堂所雖然是該會信眾購置,但也是上主的。我們不單運用我們所擁有的為自己,也當為有需要的人。」
  2. 袁天佑.〈教會本當如此〉,時代論壇,2016 年 1 月 24 日。
    https://christiantimes.org.hk/Common/Reader/News/ShowNews.jsp?Nid=92819&Pid=1&Version=0&Cid=150&Charset=big5_hkscs
  3. 張慕皚.〈憐恤——愛的實踐〉,《從八福看靈命的操練》,第 64 屆港九培靈研經大會講道會,1992 年。
    https://www.hkbibleconference.org/all-sermons/64th/289-1992-64th-2/1326-64-2-session-5.html
  4. Shmu'el.〈榮雨降下〉,「釐經伴道」,2020 年 5 月 10 日。
    https://medium.com/釐經伴道/榮雨降下-cad8058d9c71

YS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Forgiven, I've been forgiven;
God has looked beyond my sin,
Saved me from what I might have been,
Gave me a new life within.
I am forgiven by his grace.

Though he had chosen me to be his own,
I turned my back and walked away;
And when he often urged me to return,
I simply said, "Another day."

The path of sinful life I chose to go;
I did not care what others thought.
But still he loved my life more than his own,
And with his life my soul he bought, my soul he bought!

"Forgiven"
Words by Mark Blankenship and music by Buryl Red, 1983

得赦免 今得著赦免
上帝已除去我罪
從罪惡中把我贖回
叫我重獲新生命
靠主恩典我得赦免

雖然祂已選我作祂兒女
我竟然轉身離棄祂
救主不斷地呼召我轉回
我總是推卻不理會

我自甘沉迷罪惡生活中
親友的勸告不聽從
但是主愛我這卑微生命
竟犧牲自己來救我 祂拯救我

〈赦免〉
Mark Blankenship 曲.鄭棣聲譯

蒙救拯 一切也洗清(蒙救拯 一切也得潔淨)
諸般過犯盡赦宥
盡拭去我昨日老舊 (盡拭去昨天那老舊)
蒙大愛今得新生  (蒙大愛內裡再生)
全蒙上帝恩除罪咎

明明獲愛惜 獲看作寶貴
當天轉身任意偏行
「回頭吧!」縱上帝反覆催逼
仍平淡應:「待那一日。」

明明罪惡路 亦一心靠近
多少聲音亦懶細聽
然而上帝憐憫 甘心犧牲
寧償罪債傾出性命 贖我生命

〈蒙赦宥〉

  也簡單寫幾句。

  幾年前,師母指揮給我們詩班選了這首詩歌。
  很喜歡。
  師母指揮說,鄭棣聲是她的神學院老師,一位很熱心的聖樂人。他唱詩、他譯詞、他指揮。
  他的名字我自然是從唱詩那裡知道的。《世紀頌讚》就選了他 29 首譯作。我想,他的譯作也許不比《青年聖歌》團隊多,但有一點卻是相同的,就是都陪伴了好幾代信徒,尤其是詩班員。

* * *

  因為喜歡,所以著手譯寫。這個「著」,自然又是漫長的現在進行式。
  時寫時停。
  這星期把放下了大半年的譯稿取出來看。與音樂比對下又找出好幾個錯處,需要修正。記憶果然不可靠。

  "Forgiven" 的旋律不難,起承轉合十分自然,所以一直以為是會眾詩歌,加上 SSik 當時發現《世紀頌讚》也有收錄(但不是鄭先生的翻譯),雖然只有正歌部分,究竟加強了我這個想法。
  後來,上網搜尋,「所有證據」卻都指向只有正歌是會眾詩,副歌則只在詩班聲部譜才出現。因是之故,順手加了幾句較叶男聲的歌詞,〈蒙赦宥〉就成了詩班用的譯本。

* * *

  最近看到歌唱家陳供生先生的訪問,他說:「最大的恩典,是赦罪的恩典;不是因為我比別人好,也不是因為我比別人壞,是因為祂赦免我。十字架的恩典,是赦免的恩典。」
  此言甚是。

YS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方東昇主持節目例必有金句,在《長命百二歲》中他化身「費」天王與長者切磋,完場時擲下一句:「世界上最大嘅空間,就係進步嘅空間。
  「進步空間」,想必來自英語 "room for improvement",但我們或許比英語世界用得還要爐火純青。
  因為我們創造了這個句式:先說「情況不理想」,後接「仍有改善空間」。(畢竟在這個年頭,不是人人都有本錢企硬而誓不認錯的。)
  這樣說當然沒有錯,誰不想做得更好呢?只是這個句式顯然是語言偽術。如果事情可以用程度衡量,那麼由零分到一百分,每多一分當然都是進步,但天底下還有許多事情只辨是非、只分對錯。跨越是與非之間、對與錯之間的「距離」,又豈能輕描淡寫成「做好一點」?

「你們的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再多說就是出自那惡者。」(〈馬太福音〉5:37)

  耶穌如是說。

* * *

陳健民獄中書簡   早陣子巴士站朋友說讀了《陳健民獄中書簡》,後來碰巧在誠品看到,便速讀了一趟。
  速讀的意思,是一小時內翻閱了整本書,當然讀得不仔細,但也感受到他書寫在獄中、在書中的日子,筆下那份平靜淡然的力量,就像王月所評:「我感到陳入獄後仍是教授,仍是讀書人。」1

  有好幾篇印象份外深,其中一篇正是〈改善空間〉。文中談到上木工課、考木工試,最後獲師傅和考官讚賞,但「只能以『全靠將勤補拙』、『感謝師傅耐心包容』來回應」。他寫道:「心裡面只有一句話說不出口,那便是『仍有改善空間』。」

* * *

  另外兩篇提及陳日君樞機。
  中秋時節寫的〈我要向山舉目〉,說陳樞機送來雙黃蓮蓉月:「以往一直很欣賞陳樞機對被遺忘的人群的關懷,想不到今天親手接過月餅。」然後再寫:「其實樞機已經 87 歲了,但退而不休,一直燃點生命,對抗黑暗。中秋晚上,即使舉步維艱,他仍是上到獅子山頂,和市民一起亮著燈唱〈願榮光歸香港〉。」
  十二月的〈梅花香自苦寒來〉同樣提到陳樞機:「好像陳日君樞機,知道我一直遺憾未聽過〈願榮光歸香港〉,幾天前帶備樂譜歌詞到獄中與我同唱。囚友們見我們唱得起勁以為是聖誕前預報佳音。」
  兩件小事,一種堅持。

* * *

  在這個黑白顛倒、指鹿為馬的時代,還有多少人寧化飛灰,不作浮塵?是我?是你?還是他?會否至少學效美國總統林肯:

I am not bound to win, but I am bound to be true. I am not bound to succeed but I am bound to live up to what light I have. I must stand with anybody that stands right, stand with him while he is right and part with him when he goes wrong.

我未必穩操勝算,卻始終以誠處世。我未必馬到功成,卻不忘心中真理。我當與天下正直之士並肩而立,知其是而擁護之,知其非而離棄之。(董橋譯,見〈林肯風骨何在?〉)

註:

  1. 王月.〈讀書坐監,坐監讀書——評陳健民的《陳健民獄中書簡》〉,立場新聞,2020-07-24。https://www.thestandnews.com/book/讀書坐監-坐監讀書-評陳健民的-陳健民獄中書簡

YS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先引一首詩歌。

求主祝福我手所獻、我所計劃一切事工。
惟靠信心、志向、意念,其餘一切在主手中。

〈求主祝福我手所獻〉
Twila Paris 曲.黃永熙譯

  這是教會選用的奉獻詩,已唱了多年。原詩如下:

O bless the gifts our hands have brought;
And bless the work our hearts have planned.
Ours is the faith, the will, the thought;
The rest, O God, is in Your hand.

"O Bless The Gifts"
Music by Twila Paris and words by Samuel Longfellow

  某天,驚覺歌詞中譯有問題。
  問題出在「祝福」一詞。
  那是讀過陳耀南教授〈上帝永不祝福〉一文後的醒悟。文章原載《明報月刊》二零一一年五月號,明月網站現存一句摘錄:「唯一的神——上帝——只能『賜福』,不會——永不會——『祝福』……」
  不錯,問題在於中文既有「祝福」,也有「賜福」。

  不翻字典,我們也知道從神而來的是「賜」。那「祝」呢?稍稍一想,當我們祝你這祝你那的時候,不就表明了「我們其實是無能為力的,只能祈盼你得到不知從哪裡來的神助」嗎?
  因此,把「願神賜福」誤說成「願神祝福」,大抵是因為「祝福」實在太順口了。然而,久而久之,恐怕非但我們的中文能力會下降,到時連神也會被降格成只能求他神賜福的神——「祝福」本就指求神賜福。
  說得太嚴重了嗎?
  也許吧,但這本來就是中文,本來就是聖經。

  有人查考,證明和合本把「祝福」和「賜福」分得清清楚楚。試看〈創世記〉和〈民數記〉(相關字詞以粗體字標記):

耶和華對亞伯蘭說:「你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我必叫你成為大國。我必賜福給你,叫你的名為大;你也要叫別人得福。為你祝福的,我必賜福與他;那咒詛你的,我必咒詛他。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創世記〉12:1-3,和合本)

Now the Lord said to Abram,
"Go out from your country, your relatives, and your father's household
to the land that I will show you.
Then I will make you into a great nation, and I will bless you,
and I will make your name great,
so that you will exemplify divine blessing.
I will bless those who bless you,
but the one who treats you lightly I must curse,
so that all the families of the earth may receive blessing through you." (Genesis 12:1-3, NET)

耶和華曉諭摩西說:「你告訴亞倫和他兒子說:你們要這樣為以色列人祝福,說:『願耶和華賜福給你,保護你。願耶和華使他的臉光照你,賜恩給你。願耶和華向你仰臉,賜你平安。』他們要如此奉我的名為以色列人祝福;我也要賜福給他們。」(〈民數記〉6:22-27,和合本)

The Lord spoke to Moses: "Tell Aaron and his sons, 'This is the way you are to bless the Israelites. Say to them:
"'"The Lord bless you and protect you;
The Lord make his face to shine upon you,
and be gracious to you;
The Lord lift up his countenance upon you
and give you peace."'"
"So they will put my name on the Israelites, and I will bless them." (Numbers 6:22-27, NET)

  神賜福,人祝福。

  上面說因為「祝福」實在太順口了,所以大家都把「願神賜福」說成「願神祝福」。
  當然還有別的原因,例如填詞的限制。
  「祝」「賜」聲調不同,填「祝」的地方大多不能填「賜」,這在粵語詩歌尤其明顯,就像 ACM 經典詩歌〈主賜福你〉,既有第一節的「求主恩賜福你」,也有第二節的「求主祝福你」。讚美之泉有〈耶和華祝福滿滿〉(台語詩歌)。順帶說說,讚美之泉的〈這一生最美的祝福〉倒未必是「祝福、賜福」的問題,但我以為應該是「這一生最美的福氣」才對。

  牧者傳道在講壇上「求神祝福」,我們勉強還可以說他們一時失言,但如果詩歌歌詞出現「求主祝福」,後果則無疑誤人子弟。我承認過往也曾錯填「祝福」,後來全都改了過來——算是毀滅了罪證吧。
  我想,詩歌作者有多一點語文根底、多一點神學根底,還是好的。
  我們要謹記:文法錯誤,也會引致神學錯誤。

後記(這個後記比正文還要長!):

  日前讀到詞壇前輩一段文字,當中前段剛好談到「祝福」「賜福」的分別,後段則提及「仰臉」一詞。文中認為〈民數記〉6:26 所說的「願耶和華向你仰臉」可能會惹人誤會「耶和華要仰望人」,並引用新譯本的譯文「願耶和華敞臉垂顧你」作為參照。
  然而,敞臉又是甚麼意思呢?《漢語大詞典》說是「方言。沒有遮攔。」經文明顯不是用這個釋義。
  敞,原意是張開、打開,和合本用過 21 次,大都是指著門窗等,唯一一次指著「臉」是在〈哥林多後書〉3:18:

我們眾人既然敞著臉得以看見主的榮光,好像從鏡子裏返照,就變成主的形狀,榮上加榮,如同從主的靈變成的。(和合本)
But we all, with open face beholding as in a glass the glory of the Lord, are changed into the same image from glory to glory, even as by the Spirit of the Lord. (KJV)

  這裡的「敞著臉」,正好與 KJV 的 "with open face" 對應。
  後來和合本修訂版改譯了這節經文(下面另引數個譯本以資比對):

既然我們眾人以揭去面紗的臉得以看見主的榮光,好像從鏡子裏返照,就變成了與主有同樣的形像,榮上加榮,如同從主的靈變成的。(和合本修訂版)
我們眾人、臉上既是揭去了帕子,就如同鏡子返照主的榮光,都變了形質,成為同一的像,榮上加榮,正是從主、就是靈、變化成的。(呂振中譯本)
我們眾人臉上的帕子既然已經揭開,反映主的榮光,就變成主那樣的形象,大有榮光。這是主所作成的,他就是那靈。(新譯本)
至於我們大家,臉上的帕子既然已經揭開,像對著鏡子看見主的榮光,就變成與主一樣的形像,榮上加榮,如同從主而來的,主就是那靈。(新漢語譯本)
And we all, who with unveiled faces contemplate the Lord's glory, are being transformed into his image with ever-increasing glory, which comes from the Lord, who is the Spirit. (NIV)
And we all, with unveiled faces reflecting the glory of the Lord, are being transformed into the same image from one degree of glory to another, which is from the Lord, who is the Spirit. (NET)

  引這許多譯本,無非想說明「敞」一直只有打開的意思。新譯本的「願耶和華敞臉垂顧你」雖加上「垂顧」補充意思,仍然不比「願耶和華向你仰臉」較易令讀者明白。新譯本在翻譯〈詩篇〉4:6 時也不再用「敞」而用「仰」:「耶和華啊!求你仰起你的臉,光照我們。」

  那麼,究竟〈民數記〉6:26 的「仰臉」是甚麼意思呢?我們試比對幾個譯本:

願永恆主以喜悅的臉看你,將平安興隆安排給你。(呂振中譯本)
The Lord lift up his countenance upon you63 and give you peace. (NET)
The Lord lift up his countenance upon thee, and give thee peace. (KJV)
the Lord turn his face toward you and give you peace. (NIV)
the Lord look kindly on you and give you peace. (NEB)
May the Lord look on you with favor and give you peace. (GNT)

  原來「仰臉」就是 "lift up his countenance",是望、施恩的意思。不過,NET 有段譯注值得參考一下:

63tn The last line of the blessing also has first the image and then the parallel interpretation—for God to lift up his face is for God to give peace. The idea of the fallen face is one of anger (see Gen 4:6, 7); and the idea of the hidden face is that of withholding support, favor, or peace (see Deut 31:18; Pss 30:7; 44:24). If God lifts his face toward his people, it means he has given them peace—peace, prosperity, completeness, health, safety, general well-being, and the like.

  譯注提出與臉的形象相關的三組短語:

  • lift up his face——仰臉
  • fallen face——變了臉色(和合本、呂振中譯本)/垂頭喪氣(新譯本)(〈創世記〉4:6, 7)
  • hidden face——掩面(〈申命記〉31:18)

  這三組短語實在不好翻譯。
  「仰臉」,無疑難解。「變了臉色」的確較「垂頭喪氣」符合該隱的人物性格,但「拉長著臉」或許更生動。至於「掩面」,中文本義是「遮住面孔、羞慚貌」,常用配搭詞組是「掩面大哭」、「掩面失色」。
  如果我們賦與「掩面」有「不顧、無視」的意思,那麼以字面對應 lift up 的「仰臉」來表達「眷顧」的意思也算順理成章。若再探究下去,怕又是直譯跟意譯之爭了。

引用的英文譯本:

  • NET: New English Translation
  • KJV: King James Version
  • NIV: 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
  • NEB: New English Bible
  • GNT: Good News Translation

延伸閱讀:

YS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