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天跑到新華書城去聽講座。這一系列的四場講座,主題是通識教育。今天是第三場,上半場,下半場講華商。而我,當然是給詩歌吸引啦。
  講詩歌的是韋然,講題嘛……忘了。記得宣傳海報刊的是古代詩詞與現代音樂,但講座卻只談及唐詩與粵語流行曲。有點失望。

  講座先論及粵語是唐代言語的延續,所以用粵語吟頌唐詩,大多時比用國語來得鏗鏘悅耳。之後的時間都是環繞韋然為百多首唐詩譜上旋律,還大膽地加添歌詞。
  一百五十首,看似極多,但原來韋然只不過花了幾個星期的時間,當中還要包括了讀遍整部《唐詩三百首》!實在慚愧,自己居然一遍也沒有看過……
  抄下韋然的一句話:「筆者為唐詩以粵語譜曲,在某程度上,為詩回復本來的面目而已。」

  粵語是古代通行的語言這個論述,我好像也曾在哪裡聽過。至少粵語到現在還有平上去入,但國語裡的入聲早已不見了。隨手舉個例子: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李 白.〈送孟浩然之廣陵〉

  樓、州、流三字在粵語裡押韻,但國語的流字和其餘二字並不同韻。用國語唸起來,就好像欠了點韻味。

  真的以為會論及古詩詞與流行歌詞的關連,但原來沒有。還想聽過以後跟朱仔交流交流。不過韋然說,唐詩也是一曲多詞、流行舊曲新詞這玩意,這我倒未曾聽過。
  驟耳聽來,似乎說得通。因為在粵語裡,平仄很大機會指定了字的音調,如韋然的例子:「這個世界你與我」,要唱出來的話,只可以是 ddddddd、fffffff 或 sssssss,超過了這規範,例如以 fsf 來唱「這世界」,就會變成「借西界」。所以不同的詩,可以以相同的曲唱出來。
  但這不是宋詞嗎?詞譜記平仄,也就是音調,就比記曲譜方便。
  因為粵語一字一音,所以粵語歌比國語歌難填詞。至於唐詩是否有曲才有詞,我就有點保留。

  華商不是我那杯茶,那第二節講座就不寫囉。
  (主題是通識,當然就要樣樣都識——但那只是識,不容易通呢!)

  補充:這一系列的講座由通識文化有限公司主辦,是他們旗下歷史漫畫《通識五千年》的推廣活動之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S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