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每當發現或開發一個新地方,人類就會給那個地方起名。最原始的方法離不開描述地理環境,記錄山川風物、鄉土民情。此外,地名還能反映朝代更替和人事變遷。我們選了幾個地方,和大家追尋一下香港的歷史。

誰在吊頸嶺上吊?

  地圖上,調景嶺附近有照鏡環,有照鏡環山;而在歷史上,調景嶺大概也曾稱作照鏡嶺。據說,山下海灣規圓如鏡、平靜無波,眺望猶如照鏡,因此稱為照鏡環。另一個說法,指附近聚居客家農婦,她們頭上所戴的帽子因太陽反射而幾可照鏡,所以有照鏡之稱。

  二十世紀初,曾在香港擔任外交工作的加拿大人連尼(Albert H Rennie)看中照鏡環山下的一片平地,便集資1 投下該地興建麵粉廠。麵粉廠 1905 年投產,但由於生產成本過高,營運不過三數年便要倒閉。連尼眼見一生積蓄付諸流水,只好選上自殺一途。他自殺的方式亦流傳兩個說法,其一是在鯉魚門水域跳海自盡,其二是在廠內上吊2。跳海自盡之說本來稍為合理,只是大家似乎比較喜歡上吊那種詭異氣氛,喜歡那麼一點點的懸疑。「吊頸嶺」一名就由此傳開了。

  到了 1950 年,政府將大批來自內地的難民調遷至「吊頸嶺」。鑑於「吊頸嶺」名字忌諱,當時的救濟署於是取「調整景況」之意,將照鏡嶺改稱為調景嶺,安頓人心。

  附帶一提,調景嶺曾以連尼的麵粉廠為名,英文喚作 Rennie's Mill。Tiu Keng Leng 是在香港主權移交中國後,從調景嶺的中文音譯過來的。

春遊忽到掃墓坪

  堪與「吊頸嶺」相比的,非「掃墓坪」莫屬。然而,秀茂坪源自「掃墓坪」也許只是個不美麗的誤會。

  客家歌〈九約竹枝詞〉3 有云:「春遊忽到蘇茅坪,睇見牛頭角又生;西草灣前多石匠,山歌嘹亮幾重山。」當中提及的蘇茅坪,才是秀茂坪的舊名。據查,蘇茅是種草藥,有辟邪治皮膚病之效,昔日的蘇茅坪就長滿了這種草,因而得名。

  蘇茅坪誤稱「掃墓坪」,除卻因為發音相近,還真的有些「佐證」。例如在日治時期,那一帶是個墓地(甚至說是亂葬崗);在 1972 年和 1976 年,該處曾發生兩次嚴重的山泥傾瀉,共奪去百多人的性命。「掃墓坪」之說自然變得更為確鑿,即使這些佐證經不起推敲。不過,為了消除顧慮,蘇茅坪最終更名為秀茂坪。

將軍澳是哪位將軍的?

  第一位,勤王將軍:南宋末年,宋帝昰等人逃難至九龍半島,隨行的將軍最終隱居將軍澳。第二位,敗北將軍:明朝某將軍戰敗退至將軍澳,最後傷重死去,村民為表紀念,便將他的安葬之地稱為將軍澳。第三位,海關將軍:清朝時期,將軍澳常有走私船隻出沒,朝廷遂派將軍鎮守。亦有另一說法,指「將軍澳」音譯自英文 Junk Bay。

  然而在明朝萬曆年間編撰的《粵大記》內,將軍澳的標示清晰可見,足證明代或以前該處已有人聚居。因此,海關將軍和音譯的說法都是誤傳,而敗北將軍也了無憑證4。剩下的只有勤王將軍一說,但時至今日實情亦已無從稽考。

  至於 Junk Bay 這個名字,意見大多認為那是垃圾灣的意思。不過,junk 一字也可解作中國式帆船。據載,「先是其地(指將軍澳)多業漁者,烟簑雨笠,戴月披星,寄以一葉孤舟」5,及至清末,「惟附近將軍凹有漁船十餘號」6。將軍凹就是將軍澳:「澳」是「海邊可停船的天然港灣」,「凹」則是「凹入處」。依此推斷,說將軍澳當年是個漁船避風港,該無異議,那麼取名 Junk Bay,就大有帆船灣之意。只是從名字的角度看,相信現行的音譯 Tseung Kwan O7 會較易令居民受落吧。

官塘,官的塘?

  不少街坊依然習慣把觀塘寫作官塘,雖然「官」的筆劃遠少於「觀」,但貪圖方便大抵不全是箇中原因。事實上,觀塘的舊名的確是官塘。

  官塘,是甚麼官管的甚麼塘嗎?原來早在宋代,今九龍城、觀塘一帶就已開設鹽場,由官府打理,這片地就命名為官富場8。鹽工會在海邊築堤,堤壆內的淺灘便注滿海水,成為一塊又一塊的鹽田。元、明兩朝,官富場分別改稱官富巡司和官富巡檢司。9 除了官富這個名字,亦有人稱這個地區為官塘(有說是官富鹽塘,也有說是官船停泊的水域,因為九龍灣海旁有兵船駐守,保護運送鹽產的貨船)。

  時移世易,官府後來再無製鹽,鹽場遂遭棄置。到了五、六十年代,政府開始發展該地區成為香港主要工業區,地名亦隨之改為觀塘,擺脫「官府」色彩。

鹹田

  藍田的地名演變同樣和官富鹽塘有關。

  藍田舊名鹹田(或咸田)。在官府營辦鹽場的日子,屬於九龍灣鹽田的一部分,所以很可能因而稱為鹹田。又有一說,謂藍田近海,不合種植一般淡水植物,當年務農為生的村民只好改種鹹禾,因得鹹田之名。不論哪一種說法準確,這裡都應該是個產鹹產鹽之地。

  香港島和九龍半島割讓後,鹹田和官塘一樣,不再產鹽,「鹹田」一詞可以說已完成歷史任務。再者,鹹田似有貧瘠之區的意思,不少商店店東也認為鹹田之名不利生意經營。到了 1970 年,政府順應居民請求,將鹹田改稱藍田,取「藍田生玉」、吉祥成功之意。

後記

  說香港的歷史,大多從 1841 年開埠說起,至今還不夠二百年。由昔日的小漁港演變成今天的大都會,當中變化何止萬千。然而,從上述地名變遷可見,香港繁榮景象實可上溯至宋朝。官富場位列宋代十三大鹽場,更是海上交通樞紐,甚至是軍事重地:南宋末年,「空坑兵敗……(文)天祥移屯潮州,(杜)滸議趨海道,天祥不聽,使護海舟至官富場」10,「景炎帝趨於富場」11。景炎是宋帝昰的年號,他當年逃避元軍南下,曾在官富場築建行宮12。現在的土瓜灣就是行宮所在,並曾因宋帝之故而尊稱聖山。二次大戰後,為擴建遭日軍大肆破壞的啟德機場,整座聖山被夷為平地。近 70 年後,港鐵沙中綫拓展工程在土瓜灣站發掘出宋代遺跡,有地基、古井、溝渠、錢幣等等,恰恰印證了歷史文獻的記載。

參考資料

  1. 《香港地名探索》,饒玖才著,天地圖書,1998 年。
  2. 《香港的地名與地方歷史(上)——港島與九龍》,饒玖才著,天地圖書,2011 年。
  3. 《香港的地名與地方歷史(下)——新界》,饒玖才著,天地圖書,2012 年。
  4. 《香島滄桑錄》,葉靈鳳著,中華,2011 年。
  5. 《香港民間風土記憶》,周樹佳著,天地圖書,2005 年。
  6. 《香港民間風土記憶(貳)》,周樹佳著,天地圖書,2005 年。
  7. 《趣談九龍街道》,爾東著,李健信攝,明窗,2004 年。
  8. 《趣談新界街道》,爾東著,李健信攝,明窗,2006 年。
  9. 《漫遊九龍屋邨》,爾東著,李健信攝,明窗,2009 年。
  10. 《沙田古今風貌》,沙田區議會,1997 年。
  11. 《觀塘風物志》,梁炳華博士編著,觀塘區議會,2009 年。
  12. 《九龍城區風物志》,九龍城區議會,2005 年。
  13. 〈《申報》所見的兩則香港史研究資料〉,林國輝撰,《田野與文獻:華南研究中心資料通訊》2008 年第 51 期,華南研究中心。
  14. 〈調景嶺〉、〈將軍澳〉、〈觀塘〉、〈藍田〉、〈秀茂坪〉、〈宋王臺〉,維基百科,2014 年 5 月擷取。

  1. 也有說成是用上整筆退休金的。本文主要採用《香港民間風土記憶(貳)》中的記錄。
  2. 「上吊」的方式聽說還挺迂迴:「連尼立於廠前高地,以繩環頸,並綁石上,繼跳水自盡。」(參見《香港新界之歷史與鄉情》,蕭國健著,中華文教交流服務中心,2008 年)就算麵粉廠真的是臨海而建,這樣自盡似乎也算不得是上吊。
  3. 〈九約竹枝詞〉由沙田文人許永慶、羅文祥以客家話撰寫,長逾千字。許羅二人經常聯袂出遊,吟哦山水之間,這首竹枝詞堪稱大作。〈九約竹枝詞〉由瀝源洞起,止於薄扶林,記述港九新界各處風貌。原文於二戰後散佚,後來由詹雲飛、鄭嬌夫婦綜合整理,重新面世。
  4. 據說村民曾立碑紀念,只是隨著將軍澳發展,石碑已不知所終。
  5. 林國輝引《申報》。
  6. 林國輝引張之洞《廣東海圖說》。
  7. 將軍澳對出的海灣則依然以 Junk Bay 標示。
  8. 當年還有官富山,有說是一座山,也有說是橫跨九龍半島北部的一條山脈。只不知是場因山而得名,還是山因場而得名。
  9. 到了清朝,官富巡檢司管轄的地區大為擴大,從羅湖、元朗、屯門,直至尖沙頭(今尖沙嘴),甚至遠及香港島的黃泥涌和薄鳧林(今薄扶林)。
  10. 饒玖才引《宋史.杜滸傳》。
  11. 葉靈鳳引陳仲微《二王本末》。
  12. 見〈九龍宋皇臺遺址碑記〉。

廣東沿海圖 (字裡行間 - 文 - 香港地名今昔).gif

明朝書籍《粵大記》所載〈廣東沿海圖〉標示香港地名

《估藝集》2014 年 10 月刊

東方之珠 整夜未眠 守著滄海桑田變幻的諾言
——羅大佑.〈東方之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S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