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教授要我們到設於 WebCT 的討論區談天。不錯,談天。因為不一定要跟課堂有關係。當然,大家會自覺地把內容集中在翻譯。

  只寫了幾次,有時候,好像很難接上對話。似搭訕便很無謂。不過,仍會繼續寫,因為討論佔整科評分的四成。

  這裡抄來兩段比較言之有物(就是比較長)的感想。第一段算是無聊,因為沒有同學回應:

Subject Re: 翻譯的意義
Posted on Saturday, September 10, 2005 12:33am

當聽到王教授說那份條約的中文版有著這麼一條「額外」的條款,就覺得那位翻譯有點「不道德」.這似乎不再是忠實與否的問題,而是他強加己意於原文之上、冒名而作.就好像狐假虎威般,甚至把責任卸給原作者.

這一句很喜歡:我懂原文,就不會看譯文;我看譯文,就因為我看不懂原文.誰會把兩篇文字並排閱讀?有,讀翻譯的..

但另一方面,我要看譯文,因為我想知道原文說甚麼,這樣,我多少也得要相信譯者.但上述那位傳教士翻譯,還值得信任嗎?當然,當時大家就只能夠信他--因為大家都不懂.這不就有點不對勁嗎?譯文可以不盡不實,更可以截然不同.

翻譯存在的根本目的,是否只在於把原文的意思說給只操外語的人知道呢?那麼,忠實似乎是必須的.

但不得不同意S同學說的:「誰說翻譯必須忠實呢?」因為,忠實沒有標準,也不大可能有標準:一段文字,原文讀者的理解和譯文讀者的理解應該會有不同,因為大多數作者的對象,理應是看原文的讀者.譯文讀者幾乎不可能有原文讀者的文化、背景、觀點、處境等等.原文的意思又哪能忠實翻譯?儘可能忠實也未必立得住腳.

題外話:忽又記起有一部書叫《令人戰慄的格林童話》--舉世聞名的童話的原著居然叫人驚慄.原來我們熟悉的白雪公主、灰姑娘、青娃王子,通通都極不忠於原著,但這些改編卻又真的將原著傳遍世界..(有點不肯定的是,究竟原著出版的時候是哪個版本呢?)

第二段呢,心機多花一點,因為講到聖經翻譯:

Subject Re: Literal translation in religious writings
Posted on Tuesday, September 20, 2005 4:15pm

宗教典藉的翻譯限制可能很大.雖然法律的編寫相當嚴謹,但我們相信可以用直譯的方法,最不濟的時候也可以「如有歧義,以x文為準」來解釋.更何況,法律總有制定者,隨時可以找原作者出來解釋,又或者作出修訂.但宗教典藉之所以成為宗教典藉,大多因其歷史久遠.那麼,誰有資格去解釋修訂呢?這一來,翻譯能否譯出原著神髓就成了問題,因為原文也未必有人能讀得透徹.

我是基督徒,講講聖經或會比較容易.

聖經的中文譯本有很多,目前最流行的是和合本,出版於一九一九年.據知,譯者是西教士,但用字卻「很中文」.「很中文」的意思就是有很多字詞原本是道道地地的中文,但時移世易,我們已經不再這樣用了,甚或已不懂得了.(我記得一次讀經的時候,碰見「匉訇」兩字,但沒有人懂.)

近十多年有三組較大的譯經計劃:現代中文譯本(一九七九年)、新譯本(一九九三年)和新漢語譯本(尚在翻譯),都是想用較貼近現代的中文,易於使人明白.現代中文譯本無疑採用了較意譯的方法,中間加上了不少詮譯.新漢語譯本會留意中譯的句子是否合乎現代漢語語法等等.

我們一直都問,直譯好還是意譯好?照道理有四個答案:1直譯好2意譯好3一半一半最好4兩樣都不好.大多數人會取2或3的見解.但問題來了.意譯?誰有資格決定句子的意思?就算譯了出來,我們又敢相信譯文正確嗎?

普通的小說沒有太大的關係,因為大部份讀者看的是故事、人物刻劃甚至作者想帶出的意思,一句半句的牽連並不廣.但聖經不同,因為基督徒相信聖經是神的說話:聖經無謬誤--除非翻譯出了錯.=)

但有一點似乎頗弔詭.宗教是需要傳開去的.傳教,就是想人相信,當然要以受眾為主,入鄉隨俗嘛.我們哪能不著重翻譯在地方的影響?也就去到王教授所說的 target-oriented 層面.那麼,宗教翻譯又該取怎樣的平衡呢?(究竟 God 是神還是上帝呢?的確聽過這個問題.)

又,從另一方面看,我們之所以不容許聖經翻譯有誤,是因為聖經是我們信仰的依歸.我想,要是狄更斯是我們的信仰,我們不會希望 A Christmas Carol 既譯作聖誕頌歌、聖誕歌聲,又或者小氣財神吧?(這又是對的嗎?雖然我們想有標準,但我們顯然並不願意任何事都統一,而沒有置喙的餘地啊!)

  另外幾篇太短,亦不見得很精闢,就不抄過來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S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