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悠悠我思 (1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蘇 軾.〈定風波〉

  十五年前為了一份功課,上窮碧落下黃泉,四處搜索林語堂《蘇東坡傳》的原著和中譯。
  記得的,是功課拿了個好分數,不記得的,是書裡的內容。本末倒置,世事大多如此。

* * *

  這日,給同事寫送別卡,又想起這片蘇詞。
  我寫道:

抄來小詩兩句送別,順祝生活平安順心:
  且自逍遙沒誰管
  一蓑煙雨任平生

  第一句出自金庸的〈洞仙歌〉(天龍八部回目詞其四),說的是虛竹糊糊塗塗當上了逍遙派的掌門。潘國森讚曰:「這個『且』字用得最好。既來之,則安之。」1
  第二句就摘自蘇軾這闋〈定風波〉。

* * *

  下雨了。
  沒有雨具,同伴狼狽避雨。我呢,管它雨點淅瀝嘩啦,這裡走走那裡走走,竟自不亦樂乎。煙雨平生也不過要蓑衣一襲,這點雨水算得甚麼?

  雨過了。
  涼了一點點,醒了一點點,天邊也尚有一點點落日餘暉。
  回去吧。但顧所來徑——看看剛才颳風灑雨的地方,那還有甚麼風雨甚麼陰晴。2

* * *

  蘇軾一身抱負,政治仕途卻不斷在擢用、罷任、貶謫、彈劾之間輪迴,乃至下獄。究竟要多曠達,才有他這種不撓不折的氣魄,即使經歷橫逆依然泰然自若?3

  印象有中學老師這麼說過:難得碰上大雨滂沱,就不打傘,淋它一趟。
  堪比東坡居士呢。

註:

  1. 潘國森.〈《天龍八部》詞之四:虛竹洞仙歌〉,《詩詞金庸》,金庸茶館。
    http://jinyong.ylib.com/works/v1.0/works/poem-55.htm
  2. 孫紹振.〈把瑣屑的素材昇華為情理交融解讀——《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解讀〉,《語文建設》2022.03。

    前面「一蓑煙雨任平生」的人生觀還承認有風雨,而這裡卻沒有風雨,也沒有晴天,料峭春風微冷也好,斜照夕陽溫暖也好,都一樣,沒有區別。這就不是小序中那現實的雨,在佛家哲學的基礎上,蘇東坡把形而下的雨昇華為形而上的雨,把散文昇華為情理交融的詩。

  3. 劉少雄.《有情風萬里卷潮來——經典・東坡・詞》,麥田,2019。

    尋常遇雨,在人生路上,如突然而來的逆境,這首〈定風波〉,顧名思義,何嘗沒有藉此表現平定人生風波橫逆的態度,有「風定波止」之寓意在?

YS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偶然讀到這闋詞。

  五兩竿頭風欲平,張帆舉棹覺船輕。柔櫓不施停卻棹,是船行。  滿眼風波多閃灼,看山恰似走來迎。仔細看山山不動,是船行。

敦煌曲子詞.〈浣溪沙〉

  詞以船夫角度書寫。
  上片說風雖不算大,但不用花多少力氣搖櫓划槳,船也能乘風而行;下片目光放遠,眺望群山,還以為群山趨近相迎,想一想,不又是船在行嗎?
  雖然通篇止於寫景,沒有情感用字,但讀來偏偏令人感受到船夫的自在優悠。
  上片寫船要撐但原來船不用撐,下片寫船不用撐但原來還是要撐,船夫在撐與不撐之間怡然自得,似乎有點物我兩忘。尤其尾句重複「是船行」三字:是風動、水動、山動,還是人動呢?是在撐船呢,還是不在撐船呢?

* * *

  曲子詞大多源自民間,讀來總有種樸實清新的感覺,又配有音樂可作唱詠,就如先秦的詩經,或者近代的民歌。

  〈浣溪沙.五兩竿頭風欲平〉在敦煌石窟出土,至少有兩個抄本,抄本之間有數處相異,例如「竿頭」也作「灘頭」,「張帆」也作「長風」,「閃灼」也作「陝爍」、「陝汋」等等,但這些問題都不大,最令人費解的是首兩字「五兩」。
  據資料顯示,「五兩」也作「五里」。俞平伯認為:

「竿頭」或校作「灘頭」。「五里」疑為「五兩」之誤。「五兩」,雞毛製,占風具。郭璞〈江賦〉:「覘五兩之動靜。」如不改字,解釋為船行五里,風忽小了,亦通。

俞平伯.《唐宋詞選》(1962 年)

  「五兩」是測風器古已有之,船夫用來測風向、量風速相當合理,不過「五里」其實也通。當然,「五里」要配「灘頭」,「五兩」配的則是「竿頭」。

  再找一下,找到另一段:

第一句「五里竿頭風欲平」,文義不通,任二北沒有看到原卷,所以將「竿」字改作「灘」,但是改作「灘」後,仍然和第二句文義不能貫串。其實倫敦斯 2607 號作「五雨(兩)竿頭風欲平」,敦煌俗寫「雨」和「兩」往往不分……故「五雨竿頭風欲平」即是「五兩竿頭風欲平」。《文選》郭璞〈江賦〉云:「覘五兩之動靜」……原來古人測候風力的儀器叫做五兩,而五兩是繫在旗竿之嶺,所以這句詞應作「五兩竿頭風欲平」,伯 3128 號卷子「兩」字誤作「里」,王重民、饒宗頤皆未校出,實是疏忽。任二北看不到原卷,只好根據王、饒的錯本來加以改正,但他萬想不到「五里」是「五兩」之誤。

潘重規.〈敦煌卷子俗寫文字與俗文學之研究〉(1981 年)

  這段文字和俞平伯的校注取向截然不同,按理潘文晚於《唐宋詞選》,理當查考過俞平伯的注,因此若說「五里竿頭」「五里灘頭」文義不通,或許可以補充一二?

  這些考證對我來說實在太過學術,不過讀著也很有趣。就好像這篇〈敦煌卷子俗寫文字與俗文學之研究〉,有學者稱許潘重規的貢獻:

「雨」和「兩」的問題不大,可是這就又引起了敦煌學上的大發現,就是因為敦煌藏的卷子多是寫本、鈔本,裡面許多俗字,「人」「入」不分,「雨」「兩」不分,「瓜」「爪」不分,......甚至亂加偏旁,亂製簡體,看似胡鬧,它們卻很忠實保存了許多南北朝到唐代流行的俗體字,這些字都是我們今天幾乎無法正確地了解它的。

柳存仁.〈潘石禪先生紀念〉
《新亞生活》第三十一卷第一期(2003 年 9 月 5 日)

這篇論文舉出數百個俗字的辨認,具有很深的識別敦煌俗字的真功夫,有助於我們增進敦煌俗字知識來閱讀敦煌寫本,並進一步理解文意。

高國藩.《敦煌學百年史述要.潘重規的敦煌研究學》(2003 年)

* * *

  說起潘重規,理當附記一筆史料。

  1960 年,潘重規應新亞書院之聘來港,其時新亞、崇基、聯合三所書院正合組成立香港中文大學。中大在 1963 年成立後,校徽校袍委員會邀請三所成員書院就中大校訓提供意見。潘重規以中文系主任的身分,修書建議採用「博文約禮」1為校訓。
  覆函分析數組校訓建議,以內容切實、措辭工整為標準,認為「博文約禮」四字對屬勻稱、平仄協調,而按「經天緯地曰文,安上治民以禮」,四字「兼包小大,貫通本末」。1964 年 1 月,委員會通過採用「博文約禮」為中大校訓。2

  潘重規也擔心有人會以為「博文約禮」高舉禮教,因此寫道:「蓋禮有隨時而變之儀文,亦有萬世不變之精意」,「本大學負發揚中國文化之重任,而『禮』正中國文化之結晶,不以古今新舊而減損其價值者也」。
  現在的人動輒說禮崩樂壞,其實他們連禮義廉是甚麼都不知道,遑論分辨孰儀文孰精意。嗯,我討厭的,就棄之為儀文,隨時可變;我喜歡的,就奉之為精意,萬世不變。

* * *

  扯得遠了。

國歌法三讀通過之日

註:

  1. 「博文約禮」語出《論語.雍也第六》:「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2. 建議書見《中大通訊》第 434 期「博文貫珍」專欄,或瀏覽 http://www.iso.cuhk.edu.hk/chinese/publications/newsletter/article.aspx?articleid=59005

YS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那天,想起紅豆。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願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

王 維.〈相 思〉

(一)

  這首詩另有詩題〈江上贈李龜年〉。李龜年是玄宗朝著名的宮廷樂師,也是王維的多年舊交。那麼〈相思〉抒寫的,原是朋友之間的思念。
  王維寫〈相思〉的時候,李龜年正在南方。當地盛產紅豆,詩人於是借物起興,寫下傳誦千古的名篇。

(二)

  詩中提及的紅豆原來不是陳皮蓮子紅豆沙的紅豆。這紅豆,又名相思子,分佈於台灣、福建、廣東、海南、廣西、雲南。

  相傳1,戰國時代宋國君主垂涎門客韓憑的妻子何氏美色,搶過來據為己有,又見韓憑心懷怨恨,便把他囚禁苦待。何氏暗中送信給韓憑,行文雖然隱晦,但韓憑自然明白,不久就自盡殉情。與此同時,何氏偷偷令自己的衣服霉爛,到了與宋君登上高台的一天,她縱身一躍,雖然左右想拉住她,但卻因衣服朽爛,不堪拉扯,何氏這就摔死了。何氏在衣帶上寫下遺書,希望宋君許她與韓憑合葬。宋君當然不肯,嫉怒之下,要人把他倆分開埋葬,墳墓相對而不相即。墳墓做好後不過一晚,居然都長出大樹來,不多日兩棵樹甚至根交於下而枝錯於上。大家就將這雙樹木起名「相思樹」,其種子便叫相思子,又名紅豆。
  還有個略略不同的版本說,何氏墳上長出紅豆樹,韓憑墳上則生出相思藤,藤纏樹,樹護藤,紅豆因此又名相思子,喻兩兩生死不分離。

  總之都是淒美的。

(三)

  有說,這首詩第二句是設問,自問而自答。要知南國溫暖多雨,春風既動,紅豆一發又豈止數枝?詩人相思之情,自必然同樣浩渺無涯。
  有說,第三、四句詩人不說自己相思,卻囑咐別人摘豆相思,反襯出自己的相思之情又添一重。

  我可看不出這麼細緻,但覺這首詩自然樸實,可堪反覆沉吟:
  此時此刻,我想起你。如今你遠在南國,那裡的紅豆樹生長得都好嗎?有空就多摘幾顆紅豆,因為紅豆最惹人相思啊。﹝寫到此處,我就更想你了。﹞

  「語言清新自然,看似不加修飾,其實是不著痕跡,情味更見雋永。」2是最準確平實的評語。

* * *

  因為相思,才想起紅豆。想起紅豆,便又想起相思。
  想著想著,想到:

  平生不會相思,才會相思,便害相思。身似浮雲,心如飛絮,氣若游絲。空一縷餘香在此,盼千金遊子何之。證候來時,正是何時?燈半昏時,月半明時。

徐再思.〈折桂令.春情〉

(四)

  因為從來不懂相思,所以一旦相思,便幾無法自拔,弄得身似浮雲,心如飛絮,氣若游絲。
  「想念你的笑/想念你的外套/想念你白色襪子和你身上的味道/我想念你的吻和手指淡淡煙草味道/記憶中曾被愛的味道」3,那你人在哪裡?
  每每在燈朦朧月朦朧之時,我就想起你。

(五)

  最愛開首三句,更愛當中的歧義:因為從來不會相思,所以才會相思,所以才會相思至一發不可收拾。
  越以為自己不會害上相思的,才越會害上相思。
  多弔詭。

  而以「身似浮雲,心如飛絮,氣若游絲」來形容相思之苦,則雖不中亦不遠矣。只是,元朝至今近八百年,這幾句話似乎已說得太多太濫,再也不合時宜了。
  不為歲月消磨的,是相思;長流的,終是細水。

(六)

還沒好好的感受 雪花綻放的氣候
我們一起顫抖 會更明白 甚麼是溫柔
還沒跟你牽著手 走過荒蕪的沙丘
可能從此以後 學會珍惜 天長和地久

有時候 有時候 我會相信一切有盡頭
相聚離開 都有時候
沒有甚麼會永垂不朽
可是我 有時候 寧願選擇留戀不放手
等到風景都看透
也許你會陪我看細水長流

還沒為你把紅豆 熬成纏綿的傷口
然後一起分享 會更明白 相思的哀愁
還沒好好的感受 醒著親吻的溫柔
可能在我左右 你才追求 孤獨的自由

王 菲.〈紅 豆〉
柳重言曲.林 夕詞

註:

  1. 故事〈韓憑妻〉見干寶.《搜神記》卷十一。
  2. 康震.《唐詩三百首》,新視野中華經典文庫,中華書局,香港,2013 年。
  3. 辛曉琪.〈味道〉,黃國倫曲,姚謙詞。

YS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

  茹小姐茹小姐,為甚麼你叫茹初見?1

(二)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零鈴終不怨。何如薄倖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願。

納蘭性德.〈木蘭花.擬古決絕詞柬友〉2

  人生若只如初見。
  假若,與人交往,一直都如初初相見、初初相識之時。
  那麼,又怎會有離棄反目。
  秋風起,扇就丟棄。變心,原來可以如此自然、如此隨意。
  還要說人心向來易變。

  遙想驪山麓,華清宮。
  峨嵋山,馬嵬坡。
  三尺綾。
  遙想七月七,長生殿。
  比翼鳥,連理枝。
  雨霖鈴。

  人生若只如初見。
  貴妃死後,明皇於入蜀棧道上聞鈴聲與雨相應,思念不已,因此譜寫〈雨霖鈴〉一曲,以寄恨焉。
  負也罷,不負也罷。昏也罷,聖明也罷。雲雨舊情猶在,就是七月七日的私語也依然歷歷。到底此生不悔。可人生若只如初見,一切恨事便不會發生。

(三)

  單單讀詞,會看到詞意明顯摹擬女子口吻吐出忿恨,埋怨錦衣郎薄倖寡情。雖學唐明皇立誓起願,最終卻背信負約。
  但按詞題「擬古決絕詞柬友」所記,則「其意是用男女間的愛情為喻,說明交友之道也應該始終如一,生死不渝」3
  這就讀闊了境界,跳脫了「若只如初見」的無奈可笑。
  只是我依然天真地想,人生若只如初見,那多好。

(四)

  都道歲月是神偷。
  「我們回不去了。」

註:

  1. 《愛我請留言》這樣介紹茹初見的背景:「初見的外公盧笙相信一生一世的愛情,希望初見的愛情也能敵過『人心易變』,永遠停留在初見一刻的美好,因此特別將外孫女的名字改為『初見』,意思為『人生若只如初見』。」
  2. 據說上片第四句應作「卻道故心人易變」,出自謝朓的〈同王主簿怨情〉末句:「故人心尚永,故心人不見。」另有說詞題沒有「柬友」二字。
  3. 見盛冬鈴《納蘭性德詞選》。

參考資料:

  • 納蘭性德詞選盛冬鈴.《納蘭性德詞選》,「中國歷代詩人選集」,香港三聯。台灣由遠流出版。
  • 〈木兰词〉,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63218.htm
  • 多個網站、討論區。

YS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夜翻開《詩海同遊》,重讀〈浪漫詩人〉。
  書買了多年,也讀過多次,依然覺得興味無窮。〈浪漫詩人〉一篇,說的是晚唐詩人杜牧。今夜重讀,為的是找一首七律。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杜 牧.〈九日齊山登高〉

(一)

  先抄一點釋義。
  翠微:淡青的山色,代指山;齊山亦有翠微亭。
  牛山沾衣:據《晏子春秋.內篇.諫上》、《韓詩外傳》記載,齊景公登牛山(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縣境),北臨國城,感嘆年華不能長久,人終有一死。一眾君臣涕淚沾襟。

  江水映照秋色,你我結伴登高。難得聯袂郊遊,可不要說些「日近黃昏」的喪氣話,今天且多喝一杯,盡情歡樂吧,這樣才對得起重陽佳節呢!更不要哭生哭死了——人生不就是這樣的嗎?

(二)

  印象中,杜牧是個公子哥兒,他筆下的七絕不少都流露風流不羈。這首律詩詠重陽登高,反映了杜牧的另一面。

  《詩海同遊》說,晚杜牧二百餘年的蘇東坡為此詩傾倒,曾稍作修改,填了一闋〈定風波〉:

  與客攜壺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飛。塵世難逢開口笑,年少,菊花須插滿頭歸。  酩酊但酬佳節了,雲嶠,登臨不用怨斜暉。古往今來誰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

蘇 軾.〈定風波.重陽(括杜牧之詩)〉

  這種技巧稱為「括詩」,手法是點到即止,妙不可言。
  比對之下,蘇詞六十二字中,杜詩五十六字用上了五十字(各版本或有差異)。主題基本不變,只是把原詩隱藏的字詞寫白了:「年少」、「不老」。

(三)

  在網上居然(!)又找到另一首括詩。同樣是長短句,出自再晚一點的朱熹:

  江水浸雲影,鴻雁欲南飛。攜壺結客,何處空翠渺煙霏。塵世難逢一笑,況有紫萸黃菊,堪插滿頭歸。風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  酬佳節,需酩酊,莫相違。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暉。無盡今來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機。與問牛山客,何必淚沾衣。

朱 熹.〈水調歌頭.隱括杜牧之齊山詩〉

  字數幾乎翻了一翻,但只含杜詩三十多字。不過與蘇詞一樣,朱詞抒寫的主題也沒甚麼二致。在我看來,杜詩輕盈,蘇詞瀟灑,朱詞沉鬱。

  杜牧當時貶到池州任刺史,於重陽時節親臨齊山,賦詩舒展愁懷。周注《杜牧詩選》云:「全詩故作曠達之語,用老莊『齊彭殤、一死生』的虛無主義哲學,去排遣和掩飾感到虛度年華的悲哀。」胡注《杜牧詩選》則云:「全詩爽快健拔而又含思悽惻。」除卻首聯,詩中各聯上下一正一反,一氣呵成,不管讀詩的人只見其曠達(如我),還是體會箇中悲哀,讀來都感到詩人多少心存期盼。
  蘇軾選用的〈定風波〉詞牌,本身就給人灑脫明快的感覺,這也許要歸因於幾個二字短句。
  反觀朱熹的〈水調歌頭〉,多出來的字詞彷彿都教人惆悵:欲、何處、堪、是、非、人生如寄、何事、多少,隱隱抹去了原詩一正一反的對比,令整闋詞平添幾分蒼涼。〈杜牧登高與朱熹改詩〉一文認為朱熹「藉古人靈柩哭自己的悽惶」。

  讀著朱熹一句「人生如寄」,居然想到蘇軾另一首詞: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髣髴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蘇 軾.〈臨江仙〉

(四)

  這陣子不過四月,怎麼會想起重讀杜牧這首詩呢?就算要應景,也該是〈清明〉,怎麼會是〈九日齊山登高〉呢?
  意不在登高,在乎括詩也。
  時至今日,〈九日齊山登高〉或許不及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般流傳廣遠,然而我們卻看到蘇軾、朱熹兩位大家不嫌學舌,竟然不約而同先後括杜牧此詩。
  這又有何關係呢?
  事緣這陣子,香港政府提交《2011年版權(修訂)條例草案》。

  網絡上為此鬧得熱哄哄的,因為修訂後二次創作會定作違法的刑事罪行,因為修訂後轉載的人同樣違法,因為修訂後政府可以繞過版權持有人直接檢控牽涉二次創作的一干人等。
  雖然政府強調現在並不犯法的行為不會因修訂已變成犯法,但是網民依然擔心,恐怕修訂扼殺二次創作自由之餘,還會用來針對「惡搞」一類諷刺時弊的戲仿——坦白說,修訂通過後,政府難道還會記得說過的「澄清」嗎?除了「惡搞」,其實改編歌詞也是小市民熱愛的業餘活動。這樣的二次創作究竟對版權有多少損害呢?究竟可以有多少損害呢?

  聽說有贊成修訂的人說:「點解你有本事唔自己去創作呢?要喺人哋嘅創作基礎上面去搞一D嘢呢?
  對啊,連曠古絕倫的蘇軾朱熹都要拾人牙慧,我們這些蟻民倒不如全都關進牢獄裡去吃蚊子肉好了。

延伸閱讀:

  • 周錫䪖.《杜牧詩選》,「中國歷代詩人選集」,香港三聯,1985 年。
  • 胡可先.《杜牧詩選》,「古典詩詞名家」,中華書局,北京,2005 年。
  • 葛兆光、戴燕.〈《九日登高》見悲涼〉,《晚唐風韻——杜牧與李商隱》,「詩詞坊」,中華書局,香港,1990 年。文中指這首詩句句正話反說,「以悲情寫曠達,以曠達寫悲哀,在悲涼的句子裡羼入曠達的意思,又在曠達的句子中透出悲涼,呈現一種無可奈何的悲傷。」
  • 〈杜牧登高與朱熹改詩〉,中國華文教育網,2009-10-27。http://big5.hwjyw.com/zyzx/jxsc/zgwh/200910/t20091027_33026.shtml
  • 王德请.《苏轼「抄袭」杜牧诗》,《酿梦斋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5bc6430100d0fm.html

YS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幾回花下坐吹簫,銀漢紅牆入夢遙。
似此星辰非昨夜,為誰風露立中宵?
纏綿思盡抽殘繭,宛轉心傷剝後蕉。
三五年時三五月,可憐杯酒不曾消。

黃景仁.〈綺 懷〉其十五

(一)

  好多年前了,久遠得都忘了。
  印象都模糊了。
  記得:是何嘉麗,是《如此星辰》,是香港電台,是週六晚。
  就這麼多了。

  那時還小,唸中學吧。比現在年青,比現在單純,比現在快樂。
  也比現在喜歡聽收音機。那時,愛聽何嘉嘉,愛聽梁繼璋。
  現在呢?打開收音機,只是想熱鬧熱鬧。

  教我著迷的,是節目名稱,還是那條經常播著「似此星辰非昨夜,為誰風露立中宵?」的聲帶呢?
  那時,還讀過《還劍奇情錄》。梁羽生如此寫道:

  陳玄機嘆了一口長氣,心道:「可惜她是雲舞陽的女兒,呀,我還想著她幹麼?我武功若未練成,怎能踏進那座房子?呀,難道真是要十年之後才能見面?」想起十年之後,自己也未必鬥得過雲舞陽,心中更為悵惘,忽地又想道:「不知她可思念於我?若是她也思念於我,我真願意再冒性命之危!」黃仲則詩道:「如此星辰非昨夜,為誰風露立中宵?」陳玄機比黃仲則早生了三百多年,當然沒有唸過這兩句詩,可是這感情今古相通,陳玄機這時心中所想的,除了雲素素外,更無雜念,夜冷風寒,他中宵獨立,一點也不覺得,敢情竟是想得癡了。

梁羽生.《還劍奇情錄.二.輕憐蜜愛》

(二)

  黃景仁,字仲則,清乾隆詩人,一生悲苦,坎坷得要自嘲「百無一用是書生」1
  我知道黃仲則,除了「似此星辰非昨夜,為誰風露立中宵?」之外,就是郁達夫寫的短篇小說〈采石磯〉——還要是上星期才讀過第一遍的。
  〈采石磯〉中,郁達夫寫黃仲則,也寫自己。黃仲則每每貧病交煎,郁達夫手頭也是很拮据的。他倆甚至都患肺病。郁達夫鍾愛黃仲則,也許因為在他身上見到了自己吧。據說,郁達夫的朋友鄭伯奇曾指出「〈采石磯〉一篇是寫薄倖詩人黃仲則的,然而作者所描寫成功的黃仲則,乃是作者自己的性格的投影。黃仲則的心情,就是作者的心情;黃仲則的言論,就是作者的言論。」2夏志清亦認為「〈采石磯〉那篇小說講的是清代名詩人黃仲則的事蹟,郁達夫寫的是他自己,不過太理想化了一些罷了。」3
  找個時間再好好讀一遍。

(三)

  三五年時三五月。

  今夜,再度花下吹簫。
  今夜,月滿。
  想起,那年她十五歲。
  想起,那夜蜜意柔情,共數春星。
  如今,相隔雲漢。
  今夜,星辰恍如昨日,卻究竟物換星移了。只剩我身沾風露,獨立中宵。

  思念是一種很玄的東西,如影隨行,如繭纏身。
  思盡,絲盡。春蠶到死絲方盡。絲盡,思盡。
  舉杯。杯乾。愁還在。

  為誰風露立中宵?

註:

  1. 看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聽主題曲〈誰說書生百無一用〉。是黃仲則說的啊!

    仙佛茫茫兩未成,只知獨夜不平鳴。
    風蓬飄盡悲歌氣,泥水沾來薄倖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
    莫因詩卷愁成讖,春鳥秋蟲自作聲。

    黃景仁.〈雜 感〉

  2. 蔡振念.〈郁達夫小說中的病態美學〉,《文與哲》,第七期,2005 年 12 月。文中註 39 引述相關資料。http://www.chinese.nsysu.edu.tw/literature/download.htm
  3. 夏志清(劉紹銘等譯).《中國現代小說史》,第一編,第四章〈創造社〉。

延伸閱讀:

  • 黃仲則詩選止水.《黃仲則詩選》,「中國歷代詩人選集」,香港三聯。台灣由遠流出版。雖說人人都情傾〈綺懷〉詩,但坊間並沒有甚麼書本賞析黃仲則這首詩。只好到中央圖書館尋回這本《黃仲則詩選》——還要是從書庫掏出來的。那年頭的書,真好。

YS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一)

  世界上的事,最認識的,莫過於眼目的情慾。
  看見「朱天文作品集」,多標致,恨不得自己書架上有一套。
  可我連朱天文是誰都不知道。只記得翻譯班好像有同學喜歡讀她——還是她妹妹天心呢?
  慶幸的,是理智尚在,於是便到圖書館先借一本看看。就是這本《有所思,乃在大海南》。

(二)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是甚麼呢?
  在〈有所思〉裡,朱天文這樣寫: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
  這是一首樂府歌辭的開頭兩句,我在《古詩源》書裡讀到,當下只想嚎啕大哭。

  上網,找到: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問遺君,雙珠玳瑁簪,用玉紹繚之。聞君有它心,拉雜摧燒之,摧燒之,當風揚其灰。從今以往,勿復相思。相思與君絕。雞鳴狗吠,兄嫂當知之。妃呼唏,秋風肅肅晨風颸,東方須臾高知之。

漢.〈鐃歌十八曲.有所思〉

  The one on my mind is now being to the south of the sea.
  我想送你一點東西。要好好包起來,送給你。
  可是,你變了心。我只能相信你變了心。這些東西——我要扯斷,我要砸碎,我要燒毀,一把灰飛煙滅——從今以後,勿復相思。

  文末,朱天文引詩就只引到這句「從今以往,勿復相思」,她接著說:「我愛《古詩源》,我愛裡頭的世界永遠是這樣高曠亮烈的。」
  我則比她多說一句。
  與你斷絕,竟然也是一種相思。

  其實,接下來幾句亦很高曠亮烈。

  哥哥嫂嫂肯定知道我倆幽會的事,我這樣和你斷絕往來,怎好回去?
  悲呀!欷歔呀!秋風肅殺,求偶雉鳴。嗯,新的一天快來,到時就知道怎辦了。1

(三)

  據說,聞一多認為〈上邪〉是〈有所思〉的下文,應合為一篇。余冠英亦認為「合之則雙美,離之則兩傷。」

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漢.〈鐃歌十八曲.上 邪〉

  印象中,林家棟在哪齣戲唸過這首詩。
  第二次,在《詩詞挈領》一書。
  第三次……

要我跟你分別,除非
  山移水竭,除非
  寒冬響雷,除非
  炎夏降雪,除非
  天地合一。

(四)

  說〈上邪〉,就想到:

  枕前發盡千般願,要休且待青山爛。水面上秤錘浮,直待黃河徹底枯。  白日參辰現,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見日頭。

敦煌曲子詞.〈菩薩蠻〉

  又是沒可能的事:青山爛,秤錘浮於水面,黃河乾竭,白天看見星星,北斗星回到南邊。就算是這樣,還要半夜三更出現太陽。
  如果我們相信我手寫我心,那麼相比之下,現代人對愛情似乎太兒戲了。

註:

  1. 除了「相思與君絕」一句為我曲解外(其中一解是「對你的相思永遠斷絕」),內容大都取自〈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一文(星島環球網.文化.每天讀古詩:http://www.stnn.cc:82/culture/poetry/t20060126_129684.html)。其中,悲欷歔的解釋來自聞一多《樂府詩箋》:「妃讀為悲,呼豨讀為歔欷。」雉的出處則為《詩經.秦風.晨風》:「鴥彼晨風,鬱彼北林。未見君子,憂心欽欽。」

YS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誰家吹笛畫樓中?斷續聲隨斷續風。
響遏行雲橫碧落,清和冷月到簾櫳。
興來三弄有桓子,賦就一篇懷馬融。
曲罷不知人在否,餘音嘹喨尚飄空。

趙 嘏.〈聞 笛〉

  這兩天,心思都花在這首詩上。是綿羊老師的介紹,聽說是一首曲子的歌詞。可是,她手頭上的版本有些字詞看著不怎麼對勁,我理所當然發揮打爛砂盆璺到篤的精神,到網上尋,找到的就是上面這個版本。

  版本解決了,但詩要怎麼解?首頷尾三聯,將就一下也許可以蒙混過去,但第五六句實在不知所指。桓子是誰?是詩人寫了一篇〈懷馬融〉嗎?在網上再找一下,噢,有點眉目了。「興來三弄」說的是東晉桓伊為王獻之吹笛,而東漢馬融則寫了名篇〈長笛賦〉。趙嘏用的就是這兩個典故,都和笛有關。

  既然弄清楚了難明的典,case closed。可不,逐字逐句還有得費神。第三句中的「橫碧落」何解?看第四句以「到簾櫳」作對,啊,橫是動詞,大概指橫越,碧落就是名詞——〈長恨歌〉不就有一句「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嗎?網上辭典說,碧落指天上、天空。第三句,通了。接著是第四句。「清和」是在形容月色嗎?全首詩每句都緊扣笛聲,忽地來一句月色清冷似乎說不通。用對聯的方法再讀這兩句,「響遏行雲」說的是笛聲響亮,止住了行雲,「清和冷月」理應形容笛聲清澈,和著清冷月色透過了詩人的窗子。對,這個「和」應該是動詞,只是平仄恐怕不叶。又想,「到簾櫳」是否可以寫做「透簾櫳」呢?月色和笛聲一樣,總要穿過了窗子,詩人才看得見聽得到。

  於是,我看到:

  這夜,詩人待在書房裡,外邊忽然傳來笛聲。「哪裡來的笛聲呢?」詩人心想。
  風吹得斷斷續續,笛聲也就跟得斷斷續續。
  笛聲響徹天空,連雲也停下來細心欣賞;笛聲清澈,和著清冷的月色,透過窗戶,透進屋子來。
  「桓伊興之所至,為王徽之吹笛;馬融又曾為笛子寫了一篇〈長笛賦〉……」
  噢,音樂完了,「但人還在嗎?」
  餘音,依然繚繞天際。

  到了圖書館一趟,想多找些參考。怎料全唐詩、唐詩選集甚麼甚麼的,份量堆頭是夠大的了,但都沒有趙嘏這首詩。擴闊搜索範圍,終於在幾本千家詩裡找著了。只是除了確知這首詩許多詩集都沒有收錄,並沒有別的資料。沒有互聯網,要找首詩還真難。
  所以,這裡寫的東西,都是我一廂情願,只能怪自己才疏學淺但又好勝逞強,寫錯了貽笑大方也是自找的。

註:

  1. 這篇文章雖然有我加油添醋,但資料大多是從《書法空間.書齋.日誌》的〈誰家吹笛畫樓中〉(http://space.shufa.com/html/65/2065-4706.html) 和《土佬兒倆的攤子》的〈誰家玉笛暗飛聲〉(http://www.tulaoer.org/1-Poems/1-Spring/SP016.html) 這兩個網頁整理來的。
  2. 桓伊為王獻之吹笛的典故載於《世說新語》:

    王子猷出都,尚在渚下。舊聞桓子野善吹笛,而不相識。遇桓於岸上過,王在船中,客有識之者云:「是桓子野。」王便令人與相聞云:「聞君善吹笛,試為我一奏。」桓時已貴顯,素聞王名,即便回下車,踞胡床,為作三調。弄畢,便上車去。客主不交一言。

    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49桓伊吹笛》

    王子猷就是王徽之,王羲之第五子。桓伊,字叔夏,小字子野。
    這裡有段蔡志忠的動畫:http://www.maidee.com/program/729559。
  3. 碧落一詞,重編國語辭典指「道家認為東方最高的天有碧霞遍布,故稱為『碧落』。後用以指天空。」

20080217: 翻過好幾本千家詩,還是三民版《新譯千家詩》的內容最為豐富。

YS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李白乘舟將欲行,
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倫送我情。

李 白.〈贈汪倫〉

  最近借來一冊《中國古典詩詞精品賞讀.李白》,重讀李白的〈贈汪倫〉。
  李白是詩仙,才氣不用多說,像我這等不懂詩的都感受到他的詩氣。四句廿八字,沒難字沒深詞,只有熱情。反覆吟哦,越覺感情真摯,無論是送行的汪倫,還是上路的李白,都真摯得可愛。

  文中引明代唐汝詢的解讀:「倫,一村人耳,何親於白?既釀酒以候之,復臨行以祖之,情固超俗矣。太白於景切情真處,信手拈出,所以調絕千古。」(唐汝詢.《唐詩解》)祖,餞行的意思。
  文末又引了個故事,是袁枚遊歷桃花潭時收集到的。汪倫的身份也許依然眾說紛紜,但看來,當時他和李白也不過是萍水之交(否則似乎不用這樣子騙李白前來),他不單釀酒相待,道別後還要踏歌送行,實在太也熱情。

汪倫者,涇川豪士也。聞李白將至,修書迎之,詭云:「先生好遊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飲乎?此地有萬家酒店。」李欣然而至。汪乃告云:「桃花者,十里之外潭水名也,並無桃花;萬家者,店主人姓萬也,並無萬家酒店也。」李大笑。款留數日,贈名馬八匹,官錦十端,而親送之。李感其意,作此詩。

袁 枚.《隨園詩話》

  李大笑。我也(大)笑。
  當浮一大白。
  白日夢的白。

YS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李清照.〈醉花陰〉

  故事說,李清照的丈夫趙明誠讀過這首詞後,為之拜倒。繼而閉戶三日,賦詞五十多闋,連同這一首〈醉花陰〉給好友陸德夫品評。陸德夫看罷隨即笑說:「有三句頂好。」正是「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1

  雖然這很可能只是後人編撰的故事,但這三句卻的確絕好。

  可別說愁思不相干呢?當西風吹過,卷起簾子的時候,你看啊,簾後邊的人兒比菊花還要清瘦呢!

註:

  1. 伊士珍.《瑯環記》:「易安以重陽〈醉花陰〉詞函致趙明誠,明誠歎賞,自愧弗逮,務欲勝之。一切謝客,忘食忘寢者三日夜,得五十闋。雜易安作,以示友人陸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絕佳。』明誠詰之,答曰:『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正易安作也。」

YS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縱我不往,子寧不來?
挑兮達兮,在城闕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詩 經.鄭 風.子 衿》

  既然用了「悠悠我思」作欄名,又豈能不提這兩首詩歌?

  我是多麼的思念你呢?我又是多麼的懊惱不能到你的身邊啊!可你有想著我嗎?你怎麼不給我捎個信兒,你怎麼不來看看我呢?我就只能踱來踱去、跑來跑去……雖只一天,實已三年!1

  原來翻成白話,可以很肉麻。但很到肉。2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幽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讌,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雀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曹 操.〈短歌行〉

  到了曹操筆下,「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就換了意思,變成了求才若渴的心情。曹操先感傷時光飛逝、功業未成,之後就反復流露他對賢才的渴望。但若然單看這一句,讀起來卻很有感情。啊,曹操也有深情的一面!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註:

  1. 三月當然就是三個月,怎說也不會是三年。不過,若連上《詩經.王風.采葛》裡的三月三秋三歲,那就全都一樣:很長。

    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詩 經.王 風.采 葛》

  2. 參考過李辰冬的《詩經通釋》,姊姊多年前買的一部書。作者主張「《詩經》三百零五篇都是尹吉甫的作品,也都是他的自傳」。黃國彬曾撰〈石破天驚識吉甫〉一文,記述讀了李辰冬的《詩經》研究後,成了「俘虜」。〈石〉文刊於《詩風》第 104 期

YS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黃河遠上白雲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王之渙.〈出 塞〉

  最近看過一些咬文嚼字的書後,花了不少心思在這首詩上。究竟,第一句是「黃河遠上白雲間」還是「黃沙直上白雲間」呢?

黃沙:
在一個那麼近玉門關(甘肅敦煌縣西)的地方,哪裡來黃河?反而黃沙卻是理所當然。
黃河: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又哪有天上的黃河?這很明顯是誇張的手法。你看不出那股氣勢嗎?
黃沙:
一片莽莽黃沙直衝雲霄,正是那一種塞外的蒼涼。有黃沙,才會有孤城,才會有關隘。
黃河:
詩人在一片茫茫之中,竟見著一道孕育中華的黃河,那不是帶點思鄉愁緒麼?

  究竟是黃沙還是黃河,這要待專家去討論研究體驗。反而,這個問題使我想到:為甚麼讀書的時候沒有去問呢?老實說,在沙漠中居然見著水連天的情況,不是有點不尋常嗎?便是海市蜃樓也該問個明白。

  不過若然真的是黃沙,那麼這首詩又會否仍然如此受人傳誦呢?

註:

  1. 此詩又叫作〈涼州詞〉。〈涼州詞〉是於涼州(甘肅武威縣)一帶流行的歌曲,並編入唐代樂府。
  2. 「楊柳」指古笛曲〈折楊柳〉,屬《橫吹曲》,今已佚失。

    (一)
    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
    蹀座吹長笛,愁煞行客兒。

    (二)
    腹中愁不樂,願作郎馬鞭;
    出入擐郎臂,蹀坐郎膝邊。

    (三)
    放馬兩泉澤,忘不著連羈。
    擔鞍逐馬走,何得見馬騎。

    (四)
    遙看孟津河,楊柳郁婆娑。
    我是虜家兒,不解漢兒歌。

    (五)
    健兒須快馬,快馬須健兒。
    䟤跋黃塵下,然後別雄雌。

    北朝民歌.〈折楊柳歌辭〉

YS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玉漏迢迢盡,銀潢淡淡橫。夢回宿酒未全醒,已被鄰雞催起、怕天明。  臂上妝猶在,襟間淚尚盈。水邊燈火漸人行。天外一鈎殘月、帶三星。

秦 觀.〈南歌子.贈陶心兒〉

  讀《呼蘭河傳》時讀到一句:「七匹馬拉著一輛大車,在曠野上成串的一輛挨著一輛的跑,打著燈籠,甩著大鞭子,天空掛著三星。」便想起了秦少游這闋詞。

  無論心底如何不捨,黑夜如何漫長,始終會有天明的時候,始終會有分離的時候。只是公雞啊,你又何必要牢牢的提醒我呢?

  彷彿任何事都會讓我想起你。便是「天外一鈎殘月、帶三星」,也叫我想著你,心兒。

YS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王 維.〈渭城曲〉

  近日頗喜歡這首詩。
  是重讀過余秋雨《文化苦旅》的〈陽關雪〉後的事。

  這首詩本作〈送元二使安西〉,後被譜入樂府,作送別之曲。白居易〈對酒〉:「相逢且莫推辭醉,聽唱陽關第一聲。」至「陽關」句歌者反覆歌之,謂之陽關三疊,謂之渭城曲。又云:相傳曲調最高,倚歌者笛為之裂。

  渭城,長安西面一隅,唐代多為送別之地。自長安走至渭城幾近一日,很有點送君千里的情懷。走至此處,王維終要與好友元二作別。

  安西卻在甚麼地方呢?那是唐代的都護府,遠在龜茲。陽關本已近中國邊疆,這裡說一出陽關便無故人,更何況遠至安西﹖

註:

  1. 安西一地應該大約在今天新疆庫車縣境內,不會是甘肅那個安西。

YS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