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是人大了,近來愛看記人記事的文章。

  先是年多前,記起劉紹銘教授的《冰心在玉壺》。
  翻開書來,讀讀教授記的人物記的往事記的舊情。隨後忽發奇想,想收集他筆下的人物書寫,於是很努力地在網上找,居然給我搜集了百多篇,還做了個電子檔。

  然後是去年十二月,偶然知道了孔慧怡的《沒有感傷的回憶》簽書會。
  孔前輩原先只寫了兩篇憶舊文章刊在《城市文藝》裡,後來主編梅子著力邀稿,再有牛津林道群落力鼓勵,終於串起一段段《沒有感傷的回憶》。書中記錄了她與多位文學家的交往,個個都是文壇響噹噹的名字。出版社這樣簡介:

  書中記載的人和事,大多反映二十世紀後半葉的香港,現在回顧,那可以說是香港的黃金時代。本書所記的人物……無一不以其終身事業說明香港在特殊的歷史時空建造出來的特殊文化。每章的焦點人物身邊還有動人的小故事……是這樣的關係網編造了讓我們珍惜的香港。

  同樣是去年十二月,尉天驄教授過世。
  我本來不知道尉天驄是誰,是之前在搜集劉紹銘教授的文章時,讀到一篇記述逯耀東教授的札記,裡面見過尉天驄這名字。然後,又輾轉讀到他那篇〈江湖寥落那漢子〉。「那漢子」,是逯教授一連串「武俠文章」裡的主角,我多年前就曾為了這個系列而買了《窗外有棵相思》。
  那也只是聽過名字而已。直到尉教授過世,有報道提及他寫過《回首我們的年代》,追憶過眾多曾經相識相交相知的文友。在書前的話,他寫道:

  這樣一想,便覺得:在整個人世、整個歷史、整個從古到今的爭爭奪奪、殺殺砍砍、富貴貧賤的幻滅生死中,到頭來最讓人念念不忘的可能並不是那些名大位高人物的訓誡,而是一些看來微不足道的人與人間相互關懷的瑣事。它們是那那樣平凡地存在於我們的現實生活之中,卻又與我們的一言一行緊密地纏在一起,讓人無法擺脫得掉,而且,日子久了,便不知不覺地融入自己的血肉中,成為生命的養份和力量。

  這段話使我想起孔前輩在簽書會中同樣說過:生命裡遇見的人,認識的不認識的,也會令我們的生命起變化,可能是人生際遇,可能是處世態度。又如施牧師在證婚時,總愛叫一對新人轉身,看看一眾賓客:他們今天出現,是因為你們在不同的人生階段與他們相識,也正正因為他們的「介入」,才塑造成今天的你們。
  因著這一段書前的話,我的書櫃又添了一本書。

不帶感傷的回憶 | 回首我們的時代 | 窗外有棵相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S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