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杜甫.〈江南逢李龜年〉

***

  大曆五年。
  老翁走到渡頭,弓著腰拍著鼓,求舟子給他上船奏樂娛賓,賺個小錢。可這是甚麼時勢,大家哪有餘錢聽曲?
  「船家,那就給他點吃的吧!」老人手拄枴杖,踱步出船。
  「怎麼,杜先生?」
  「我胃口不好,早飯也只吃了一半……你就打點一下吧。」
  舟子奈他不得,進去安排。此時老翁略一抬頭,問道:「先生姓杜?」
  「正是,在下杜子美。」
  「先生可認得在下?」
  杜子美打量一下老翁,搖了搖頭。
  老翁清清喉嚨,唱了起來:「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杜甫定睛一看,再看,嚷道:「龜年,龜年,你是李龜年!龜年啊!」
  「杜先生!杜先生!」說罷相擁大笑。
  二人手舞足蹈,搖杖鳴鼓,彷彿回到開元年間。是多少年前的往事了。

  這是《詩聖杜甫 貳.零》最後一場戲〈龜年〉。我敢說這是全劇最好最動人的一場戲。

***

  杜甫不是我喜愛的詩人,他的詩讀著總覺戚然,完全沒有李白那種「俱懷逸興壯思飛」的豪情1,單看劇目本來引不起興趣。
  兩年前《詩聖杜甫》首演,待得曲師妹推介,待得見到是白老師主演,票都售完了。這一次重演,沒多考慮就拖著 WY 購票進場。

***

  先約略記下上演的故事。

詩聖杜甫.貳.零 (2021) (淡淡的書卷味 - 看戲 - 江南逢李龜年@詩聖杜甫 貳.零).jpg  上半部是大歷史,圍繞玄宗、貴妃、國舅、安祿山談國家大事,因此除了〈雅集〉一場寫杜甫入京,借他在會上吟誦幾首近作來顯出自己如何不合時宜,其餘每場都和杜甫不甚相干。
  到了下半部,每一場卻都著墨杜甫一個故事,與李白望嶽,與石壕吏交涉,與嚴武決裂,與龜年相逢,最後與妻道別。看似零散,但卻勾勒了杜甫的一生。年少時意氣風發,然歷經十年求官,肩擔一二官職,最後眼見朝廷無望,儘管心繫黎民,亦只得棄官而去。

  第一場〈立碑〉藉元稹之口,為杜甫孫兒杜嗣業縷述杜甫生平,引出杜甫與祖父杜審言在陰曹相見。
  鬼與鬼、人與鬼、人與人之間的對話,是串連上下半部和整齣戲的另一條線。這個手法最後一次使用當是用於借杜審言點評杜甫的扛鼎之作〈秋興〉、〈登高〉,但我認為最巧妙的卻是在〈夫人〉那一場:杜甫廟中偶遇楊貴妃,以為見鬼,哪知貴妃原來未死,蓋因當年有婢女代為捨生。幾幕鬼鬼人鬼人人對話,以這幕論盡杜楊二人以至百姓的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最為透徹。

***

  有說安史之亂和杜甫的關係密不可分,然而杜甫卻不是安史之亂的主角;他只是大亂之下一個手無縛雞之力、手無生殺大權的文人小吏。
  杜甫一脈上溯西晉名將杜預,祖父杜審言也算是半個政治家,「奉儒守官」本是杜氏家訓,因此劇中杜甫一生似乎都糾結於仕進之事。即使在〈謫仙〉一場,李白(很認真地)說,仕途不過過眼雲煙,文章方能傳誦千古,杜甫或有同感,但一看到四處紛紛攘攘、百姓顛沛流離,他不期然又想起為官為民……
  劇末,杜甫幽幽一嘆,大概是覺得國難當前,自己甚麼也做不到。是的,大時代中能夠左右大局的也許還輪不到平民百姓,就是杜甫也無此能力。

  上文提到〈雅集〉一場暗示杜甫不合時宜,原是因他即事名篇,往往把眼前物事如實寫進詩中,諸如〈兵車行〉、〈麗人行〉。韋濟說他開創時事入詩的先河,大概如是。
  杜甫求官十年而不得,想也怨不得人,廟堂上誰會喜歡聽到「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雲霄」?難道楊右相竟讀不通「慎莫近前丞相嗔」?
  史官直筆,不虛美,不隱惡。杜甫得稱詩史,實在不單因其詩紀實,也因其人不附權貴2

  近日碰巧聯經重新出版洪業《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一書的中譯本,錄有〈我怎樣寫杜甫〉一文3,裡面記下洪父一段說話:

先父說:「難怪你覺得李太白的詩和白香山的詩都比杜工部的詩好。我年輕的時候,也有這樣的感覺。年歲越大了,對於杜詩的欣賞,也越多了。讀李詩、白詩,好比吃荔枝吃香蕉,誰都會馬上欣賞其香味。讀杜詩好像吃橄欖噍檳榔,時間越長了,越好;越咀嚼越有味。你說杜甫一生得意的時候少,倒楣的時候多;歡樂喜笑的聲音少,嘆息呻吟的聲音多;這也是對的。不過人生的際遇離合大多半是不受個人支配的。杜甫在痛苦的處境中,還勉為常人之所難,這是可學的。這樣地為人,走了運,當然會成功;倒楣了也不至於失敗。」

  是的,要心存杜甫一般的關懷,又或者身歷其境,方會對杜詩有所共鳴。如此看來,杜甫的確比李白優勝。

***

  回到〈龜年〉一場。

  老天爺大概喜歡開玩笑。這一年,大曆五年,正是杜甫卒年。
  杜甫人生最後一首詩原是〈風疾舟中伏枕書懷三十六韻.奉呈湖南親友〉,劇中卻改為〈江南逢李龜年〉。編劇在編介說,這是個小小的創作。這個小創作,卻正是整齣舞台劇的總結,總結安史之亂,總結大亂過後回復平靜,總結大唐由盛轉衰,也總結杜甫一生。

  看到夫君與故友重逢,杜夫人說:好久不曾見過你如此高興。
  難得他鄉遇故知嘛。
  可不是嗎。
  然而,杜甫在如此高興的日子,寫下的一首詩卻是〈江南逢李龜年〉。

  龜年啊龜年,當年我經常在岐王府上見到你,又不時在崔九(崔滌)的家裡聽你演唱。嗯,哪是甚麼時候啊?
  今天又是甚麼時候啊?居然可以跟你重逢。
  你看,落花.暮春.江南,風景正好。與你重逢,更好。
  你看,你看……

  從數字上說,岐王、崔九皆歿於 726 年(也就是說杜甫至遲在 726 年已與李龜年相識4),而大曆五年即 770 年,前後相距四十多年。
  人生七十古來稀,四十年已是人生的一半,即使在太平盛世,能一見四十年前的故友已非必然,更何況杜李二人闊別的四十年,是大唐盛極而衰、遭逢劇變,民不聊生的四十年:玄宗耽愛楊貴妃,放權李林甫楊國忠,終致安祿山起兵作反,王室敗走。
  今日,安史之亂已平,年號亦幾番更替。
  杜甫想起當年李龜年風華正茂,是玄宗身邊的大紅人,詎料四十年間山河變異,風景不殊,二人如今異地重逢,不啻恍如隔世。

  全詩看來似乎只是書寫因與故人久別重逢而歡喜,然而細細讀之,卻讀到字裡行間的嘆喟惆悵。
  百姓多年來的淒涼悲苦,全詩雖不著一字,卻盡藏在這二十八字之中5

  重逢帶來的,是悲,是喜。
  「就算你壯闊胸膛不敵天氣,兩鬢斑白,都可認得你」。

  走筆至此,想起詩歌〈建殿者的呼聲〉其中一段:

不依靠勢力 不依靠才能
唯靠我主聖靈方能成事
耶和華必成就末後的事
帶被擄的人歸回錫安
在聖所中如此瞻仰祢榮耀
到那天我們 就像做夢的人
聚集驚奇 神為我們行了大事

原始和聲.〈建殿者的呼聲〉
朱肇階曲詞

後記:雖然曾有五年和白 sir 身處同一時空,但始終無緣親炙他的教導,這次總算能「近距離」觀賞他演出,看他生動展現老詩人的風範。

註:

  1. 這自然是井底之說。杜甫現存近一千五百首詩作,我連劇中引用的 29 首也未曾讀遍。杜詩不一定全都感時憂世,不過詩評似乎都以杜甫下半生的詩作準定調,而這些詩作顯然是杜甫最重要的作品,在在反映了他悲天憫人的心腸。
  2. 如果活在現代,杜甫或者依然做不了官,但很可能會當上記者。
  3. 〈我怎樣寫杜甫〉一文可參見 https://www.linking.vision/?p=5803
  4. 有說 726 年杜甫年僅十五,恐怕未可出入岐王府、崔九堂。
  5. 這種解讀可能源於〔清〕黃生,見李嘉瑜.〈從眾聲靜默到七絕典範——讀者對《江南逢李龜年》的接受與闡釋〉。

延伸閱讀:

  • 周・莊.〈舞台劇《詩聖杜甫》觀後感〉,2019 年 4 月 30 日
  • 石琪.〈話劇《詩聖杜甫》悲天憫人〉,2019 年 5 月 1 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S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