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發現或開發一個新地方,人類就會給那個地方起名。最原始的方法離不開描述地理環境,記錄山川風物、鄉土民情。此外,地名還能反映朝代更替和人事變遷。我們選了幾個地方,和大家追尋一下香港的歷史。

誰在吊頸嶺上吊?

  地圖上,調景嶺附近有照鏡環,有照鏡環山;而在歷史上,調景嶺大概也曾稱作照鏡嶺。據說,山下海灣規圓如鏡、平靜無波,眺望猶如照鏡,因此稱為照鏡環。另一個說法,指附近聚居客家農婦,她們頭上所戴的帽子因太陽反射而幾可照鏡,所以有照鏡之稱。

  二十世紀初,曾在香港擔任外交工作的加拿大人連尼(Albert H Rennie)看中照鏡環山下的一片平地,便集資1 投下該地興建麵粉廠。麵粉廠 1905 年投產,但由於生產成本過高,營運不過三數年便要倒閉。連尼眼見一生積蓄付諸流水,只好選上自殺一途。他自殺的方式亦流傳兩個說法,其一是在鯉魚門水域跳海自盡,其二是在廠內上吊2。跳海自盡之說本來稍為合理,只是大家似乎比較喜歡上吊那種詭異氣氛,喜歡那麼一點點的懸疑。「吊頸嶺」一名就由此傳開了。

  到了 1950 年,政府將大批來自內地的難民調遷至「吊頸嶺」。鑑於「吊頸嶺」名字忌諱,當時的救濟署於是取「調整景況」之意,將照鏡嶺改稱為調景嶺,安頓人心。

  附帶一提,調景嶺曾以連尼的麵粉廠為名,英文喚作 Rennie's Mill。Tiu Keng Leng 是在香港主權移交中國後,從調景嶺的中文音譯過來的。

春遊忽到掃墓坪

  堪與「吊頸嶺」相比的,非「掃墓坪」莫屬。然而,秀茂坪源自「掃墓坪」也許只是個不美麗的誤會。

  客家歌〈九約竹枝詞〉3 有云:「春遊忽到蘇茅坪,睇見牛頭角又生;西草灣前多石匠,山歌嘹亮幾重山。」當中提及的蘇茅坪,才是秀茂坪的舊名。據查,蘇茅是種草藥,有辟邪治皮膚病之效,昔日的蘇茅坪就長滿了這種草,因而得名。

  蘇茅坪誤稱「掃墓坪」,除卻因為發音相近,還真的有些「佐證」。例如在日治時期,那一帶是個墓地(甚至說是亂葬崗);在 1972 年和 1976 年,該處曾發生兩次嚴重的山泥傾瀉,共奪去百多人的性命。「掃墓坪」之說自然變得更為確鑿,即使這些佐證經不起推敲。不過,為了消除顧慮,蘇茅坪最終更名為秀茂坪。

將軍澳是哪位將軍的?

  第一位,勤王將軍:南宋末年,宋帝昰等人逃難至九龍半島,隨行的將軍最終隱居將軍澳。第二位,敗北將軍:明朝某將軍戰敗退至將軍澳,最後傷重死去,村民為表紀念,便將他的安葬之地稱為將軍澳。第三位,海關將軍:清朝時期,將軍澳常有走私船隻出沒,朝廷遂派將軍鎮守。亦有另一說法,指「將軍澳」音譯自英文 Junk Bay。

  然而在明朝萬曆年間編撰的《粵大記》內,將軍澳的標示清晰可見,足證明代或以前該處已有人聚居。因此,海關將軍和音譯的說法都是誤傳,而敗北將軍也了無憑證4。剩下的只有勤王將軍一說,但時至今日實情亦已無從稽考。

  至於 Junk Bay 這個名字,意見大多認為那是垃圾灣的意思。不過,junk 一字也可解作中國式帆船。據載,「先是其地(指將軍澳)多業漁者,烟簑雨笠,戴月披星,寄以一葉孤舟」5,及至清末,「惟附近將軍凹有漁船十餘號」6。將軍凹就是將軍澳:「澳」是「海邊可停船的天然港灣」,「凹」則是「凹入處」。依此推斷,說將軍澳當年是個漁船避風港,該無異議,那麼取名 Junk Bay,就大有帆船灣之意。只是從名字的角度看,相信現行的音譯 Tseung Kwan O7 會較易令居民受落吧。

官塘,官的塘?

  不少街坊依然習慣把觀塘寫作官塘,雖然「官」的筆劃遠少於「觀」,但貪圖方便大抵不全是箇中原因。事實上,觀塘的舊名的確是官塘。

  官塘,是甚麼官管的甚麼塘嗎?原來早在宋代,今九龍城、觀塘一帶就已開設鹽場,由官府打理,這片地就命名為官富場8。鹽工會在海邊築堤,堤壆內的淺灘便注滿海水,成為一塊又一塊的鹽田。元、明兩朝,官富場分別改稱官富巡司和官富巡檢司。9 除了官富這個名字,亦有人稱這個地區為官塘(有說是官富鹽塘,也有說是官船停泊的水域,因為九龍灣海旁有兵船駐守,保護運送鹽產的貨船)。

  時移世易,官府後來再無製鹽,鹽場遂遭棄置。到了五、六十年代,政府開始發展該地區成為香港主要工業區,地名亦隨之改為觀塘,擺脫「官府」色彩。

鹹田

  藍田的地名演變同樣和官富鹽塘有關。

  藍田舊名鹹田(或咸田)。在官府營辦鹽場的日子,屬於九龍灣鹽田的一部分,所以很可能因而稱為鹹田。又有一說,謂藍田近海,不合種植一般淡水植物,當年務農為生的村民只好改種鹹禾,因得鹹田之名。不論哪一種說法準確,這裡都應該是個產鹹產鹽之地。

  香港島和九龍半島割讓後,鹹田和官塘一樣,不再產鹽,「鹹田」一詞可以說已完成歷史任務。再者,鹹田似有貧瘠之區的意思,不少商店店東也認為鹹田之名不利生意經營。到了 1970 年,政府順應居民請求,將鹹田改稱藍田,取「藍田生玉」、吉祥成功之意。

後記

  說香港的歷史,大多從 1841 年開埠說起,至今還不夠二百年。由昔日的小漁港演變成今天的大都會,當中變化何止萬千。然而,從上述地名變遷可見,香港繁榮景象實可上溯至宋朝。官富場位列宋代十三大鹽場,更是海上交通樞紐,甚至是軍事重地:南宋末年,「空坑兵敗……(文)天祥移屯潮州,(杜)滸議趨海道,天祥不聽,使護海舟至官富場」10,「景炎帝趨於富場」11。景炎是宋帝昰的年號,他當年逃避元軍南下,曾在官富場築建行宮12。現在的土瓜灣就是行宮所在,並曾因宋帝之故而尊稱聖山。二次大戰後,為擴建遭日軍大肆破壞的啟德機場,整座聖山被夷為平地。近 70 年後,港鐵沙中綫拓展工程在土瓜灣站發掘出宋代遺跡,有地基、古井、溝渠、錢幣等等,恰恰印證了歷史文獻的記載。

參考資料

  1. 《香港地名探索》,饒玖才著,天地圖書,1998 年。
  2. 《香港的地名與地方歷史(上)——港島與九龍》,饒玖才著,天地圖書,2011 年。
  3. 《香港的地名與地方歷史(下)——新界》,饒玖才著,天地圖書,2012 年。
  4. 《香島滄桑錄》,葉靈鳳著,中華,2011 年。
  5. 《香港民間風土記憶》,周樹佳著,天地圖書,2005 年。
  6. 《香港民間風土記憶(貳)》,周樹佳著,天地圖書,2005 年。
  7. 《趣談九龍街道》,爾東著,李健信攝,明窗,2004 年。
  8. 《趣談新界街道》,爾東著,李健信攝,明窗,2006 年。
  9. 《漫遊九龍屋邨》,爾東著,李健信攝,明窗,2009 年。
  10. 《沙田古今風貌》,沙田區議會,1997 年。
  11. 《觀塘風物志》,梁炳華博士編著,觀塘區議會,2009 年。
  12. 《九龍城區風物志》,九龍城區議會,2005 年。
  13. 〈《申報》所見的兩則香港史研究資料〉,林國輝撰,《田野與文獻:華南研究中心資料通訊》2008 年第 51 期,華南研究中心。
  14. 〈調景嶺〉、〈將軍澳〉、〈觀塘〉、〈藍田〉、〈秀茂坪〉、〈宋王臺〉,維基百科,2014 年 5 月擷取。

  1. 也有說成是用上整筆退休金的。本文主要採用《香港民間風土記憶(貳)》中的記錄。
  2. 「上吊」的方式聽說還挺迂迴:「連尼立於廠前高地,以繩環頸,並綁石上,繼跳水自盡。」(參見《香港新界之歷史與鄉情》,蕭國健著,中華文教交流服務中心,2008 年)就算麵粉廠真的是臨海而建,這樣自盡似乎也算不得是上吊。
  3. 〈九約竹枝詞〉由沙田文人許永慶、羅文祥以客家話撰寫,長逾千字。許羅二人經常聯袂出遊,吟哦山水之間,這首竹枝詞堪稱大作。〈九約竹枝詞〉由瀝源洞起,止於薄扶林,記述港九新界各處風貌。原文於二戰後散佚,後來由詹雲飛、鄭嬌夫婦綜合整理,重新面世。
  4. 據說村民曾立碑紀念,只是隨著將軍澳發展,石碑已不知所終。
  5. 林國輝引《申報》。
  6. 林國輝引張之洞《廣東海圖說》。
  7. 將軍澳對出的海灣則依然以 Junk Bay 標示。
  8. 當年還有官富山,有說是一座山,也有說是橫跨九龍半島北部的一條山脈。只不知是場因山而得名,還是山因場而得名。
  9. 到了清朝,官富巡檢司管轄的地區大為擴大,從羅湖、元朗、屯門,直至尖沙頭(今尖沙嘴),甚至遠及香港島的黃泥涌和薄鳧林(今薄扶林)。
  10. 饒玖才引《宋史.杜滸傳》。
  11. 葉靈鳳引陳仲微《二王本末》。
  12. 見〈九龍宋皇臺遺址碑記〉。

廣東沿海圖 (字裡行間 - 文 - 香港地名今昔).gif

明朝書籍《粵大記》所載〈廣東沿海圖〉標示香港地名

《估藝集》2014 年 10 月刊

東方之珠 整夜未眠 守著滄海桑田變幻的諾言
——羅大佑.〈東方之珠〉

YS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

天龍八部  星期天下午,忽然有點時間。看看書櫃,便隨手取出《天龍八部》第三冊〈朱碧雙姝〉。
  是大字版,所以是潘師兄所說「不能算是喬十回但是內容實以這位契丹英雄為主」的前五回1

(二)

  向來痴,從此醉。水榭聽香,指點群豪戲。劇飲千杯男兒事。杏子林中,商略平生義。

金庸.〈蘇幕遮.本意〉上片

  說到鳩摩智無法從段譽身上套取《六脈神劍經》,索性要將他帶到慕容博墳前火化。最後段公子獲慕容家的朱碧雙姝救走,還闖進曼陀山莊。
  說到段譽機緣巧合,得見王語嫣,還斗膽教唆她離家出走。段譽從此醉矣。
  說到段譽四人去到阿朱的聽香水榭,發現兩幫人上門要找慕容家尋仇,怎料陰差陽錯,因著王姑娘指指點點,眾人竟然大打出手。非也非也出場,段譽登時當回外人。
  說到段譽與喬峰相遇,二人鯨吞四十斤高粱,居然還做了結拜兄弟。
  說到喬幫主沉著平定丐幫叛變,甚至以身代刑,好抵銷四大長老的死罪。

  這次讀來,才知道:

  原來,風波惡不惡,不過是愛鬧喜鬥而已。是非分明,只求有架可打,是「勝固欣然敗亦喜」的武人。
  原來,包不同雖性子執拗,卻頗有自知之明,瀟灑自如。
  原來,公冶乾豪邁過人,單名「乾」字不是乾坤之乾,而是乾杯之乾。
  原來,慕容公子相交相處的都是這麼一干人,他自己還真的能是大奸大惡、卑鄙無恥之徒。
  喬幫主看走眼了。

(三)

  由於星期天純要打發時間,因此信馬由韁,快慢隨心。段譽和阿朱阿碧捉弄鳩摩智少不得要看個仔細,王夫人那兩株落第秀才抓破美人臉則不看也罷,喬峰應對下屬謀反凜然謹慎自然要好好讀他一讀,趙錢孫與譚公譚婆糾纏不清就大可免了。
  這次讀來,跟往時一樣,依然欲罷不能。幸虧是大字版,每冊只有五回,尚可抽身而退。

(四)

  無論是主是配,任何角色大多只有一次首度登場,然而,喬峰竟一口氣三度登場。
  首先,當然是和段譽於酒樓初會,比酒比腳力後再義結金蘭。
  然後,在杏子林中初顯身手,制伏包不同和風波惡,以免於真相未明之際就與慕容復結怨。
  最後,智平叛亂,並自戳法刀以救四大長老,還不忘表揚他們的功勞。
  第一次見其率性爽快。
  第二次窺其精細縝密。
  第三次瞻其仁義恢宏。

  出場一次,不夠,只是草莽英雄。再一次,還不夠,充其量也不過是群雄之首。第三度出場,夠了,是實實在在的真英雄。2
  痛快。

註:

  1. 潘師兄就是潘國森,他曾在金庸茶館主持《詩詞金庸》專欄。我這篇小文借助他論述〈蘇幕遮〉的一篇〈《天龍八部》詞之二:不是喬十回〉不少。
  2. 可嘆這位真英雄隨即遭人唾棄,因為在下一回,形勢急轉直下,人證物證逐一出現,力指喬幫主是契丹人,是大宋死敵。金庸接二連三著力鋪陳喬峰的出場,卻竟然狠心得在同一場景把天神打落地獄,撤去他丐幫幫主一職,叫他得知自己生為契丹胡虜。故事高潮迭起,莫過於此。

YS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

  茹小姐茹小姐,為甚麼你叫茹初見?1

(二)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零鈴終不怨。何如薄倖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願。

納蘭性德.〈木蘭花.擬古決絕詞柬友〉2

  人生若只如初見。
  假若,與人交往,一直都如初初相見、初初相識之時。
  那麼,又怎會有離棄反目。
  秋風起,扇就丟棄。變心,原來可以如此自然、如此隨意。
  還要說人心向來易變。

  遙想驪山麓,華清宮。
  峨嵋山,馬嵬坡。
  三尺綾。
  遙想七月七,長生殿。
  比翼鳥,連理枝。
  雨霖鈴。

  人生若只如初見。
  貴妃死後,明皇於入蜀棧道上聞鈴聲與雨相應,思念不已,因此譜寫〈雨霖鈴〉一曲,以寄恨焉。
  負也罷,不負也罷。昏也罷,聖明也罷。雲雨舊情猶在,就是七月七日的私語也依然歷歷。到底此生不悔。可人生若只如初見,一切恨事便不會發生。

(三)

  單單讀詞,會看到詞意明顯摹擬女子口吻吐出忿恨,埋怨錦衣郎薄倖寡情。雖學唐明皇立誓起願,最終卻背信負約。
  但按詞題「擬古決絕詞柬友」所記,則「其意是用男女間的愛情為喻,說明交友之道也應該始終如一,生死不渝」3
  這就讀闊了境界,跳脫了「若只如初見」的無奈可笑。
  只是我依然天真地想,人生若只如初見,那多好。

(四)

  都道歲月是神偷。
  「我們回不去了。」

註:

  1. 《愛我請留言》這樣介紹茹初見的背景:「初見的外公盧笙相信一生一世的愛情,希望初見的愛情也能敵過『人心易變』,永遠停留在初見一刻的美好,因此特別將外孫女的名字改為『初見』,意思為『人生若只如初見』。」
  2. 據說上片第四句應作「卻道故心人易變」,出自謝朓的〈同王主簿怨情〉末句:「故人心尚永,故心人不見。」另有說詞題沒有「柬友」二字。
  3. 見盛冬鈴《納蘭性德詞選》。

參考資料:

  • 納蘭性德詞選盛冬鈴.《納蘭性德詞選》,「中國歷代詩人選集」,香港三聯。台灣由遠流出版。
  • 〈木兰词〉,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63218.htm
  • 多個網站、討論區。

YS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

  綿羊老師推介《齊唱金曲管弦夜籌款音樂會》。

  一邊考慮去與不去,一邊猜想會有哪些金曲。最先浮上來的,是〈耶穌豈是凡人〉和〈風雨念香港〉。想起〈耶穌豈是凡人〉當然有點私心,但管弦樂的高低起伏、澎湃細膩,當可奏出歌者心底那份困惑、那陣思量、那種轉變、那聲呼喚。至於〈風雨念香港〉,則是因為早前看過詩歌的影片;香港近來多事,所以眾多網友轉貼回應。但論氣勢,哪有比得上管弦樂的表達呢?
  我還說,要是音樂會沒有這兩詩歌,我可要失望而回了。
  當然,綿羊老師沒有在音樂會前開估
  再下去,說起我喜歡的齊唱新歌:求祢將我輕放於心上、祢成就救恩、主裡相關注、快樂常歌唱、主信實無變、Emmanuel、默默回望……不過這幾首只是我的喜愛,所以最終沒有算進去。

ACM 齊唱金曲管弦夜籌款音樂會 - poster (2014) (淡淡的書卷味 - 賞曲 - 齊唱金曲管弦夜).jpg  過了幾天,整理好我的猜測:耶穌豈是凡人、風雨念香港、祢是王、齊來頌讚、神!祢在掌管、靜聽、誰主明天。就這樣吧。
  後來有風聲漏出,說樂團在綵排〈愛的呼喚〉、〈一生不枉過〉和〈我的感謝〉。
  後來才發現,音樂會的宣傳海報早已提及好些曲目,ACM 網站也有。
  後來才想起,〈祢是王〉屬敬拜讚美系列,不是齊唱新歌。

(二)

  很快便到了音樂會當日。是的,我去了,還抓了深去。

  管弦樂團以「齊唱序曲」揭開序幕。是一個小型音樂崇拜:

創造|神是愛
  |生趣
悔改|愛的呼喚
恩典|主信實無變
  |平安
委身|獻上今天
  |一生不枉過
感謝|我的感謝
榮耀|神是愛

  接著,詩班和歌手輪流出場。翻看程序表,他們當晚一共獻唱了 19 首詩歌。然後是大雜燴「齊唱 Medley」,拼湊自 10 首更耳熟能詳的金曲。
  臨近尾聲,大會邀請過去至今好些「齊唱新歌」作者上台,向他們致謝。最後,嘉賓和歌手大合唱〈一生將主愛實行〉,結束音樂會。

  盤點結算,不計走漏風聲的,我只猜中一首〈神!祢在掌管〉(也許可以勉強算上〈風雨念香港〉);喜愛的倒有三首:〈主信實無變〉、〈快樂常歌唱〉和 "Emmanuel"。

(三)

  音樂會過後,綿羊老師問:沒有多少你喜歡的歌,就算有,也跟〈風雨念香港〉一樣只是串燒歌。失望嗎?我答:沒有多失望,何況我猜的有些根本不是齊唱系列嘛。
  我繼續 WApp 說:And halfway to the first half i kind of realized i wasnt to look for songs; probably shd songs to look for me - though it didnt work out ^^" 。

  是的,沒有多失望。
  一進場,已抱定主意不看場刊的節目表,要給自己留點驚喜。
  可是,上半場還未到一半,心下忽然一動,似乎在說,不要在音樂會中刻意尋找詩歌、尋找感動,反而要讓詩歌來尋找自己、感動自己。
  飄渺的感覺。似是跟自己玩文字遊戲,主動被動一大堆;又像是在標奇立異,想把音樂會變得屬靈似的。
  也許是的,因為無論我刻意尋找,還是刻意不尋找,整晚我似乎並沒有受「感動」。

(四)

  這夜,打開 ACM 卅年紀念 USB 的音樂庫,然後照著場刊,把音樂會的曲目抽出來,組成清單。
  雖不都是我喜愛的,當晚也沒有感動我,但我知道,我也相信,每一首都曾感動過某些人。

YS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炮竹一聲除舊
桃符萬象更新

  每逢過年,家家戶戶都會掛上春聯應應節,表達對新年的祝願。紙條紅彤彤的,增添不少節慶氣氛。那麼,貼春聯的習俗始於甚麼時候呢?

桃符

  清朝大學士紀曉嵐說過「楹帖始於桃符」。楹帖就是門帖,是指貼在門前柱子的對聯。紀曉嵐學問淵通,是《四庫全書》的總纂,又是對聯大家,說話自有憑據。1

  原來秦漢以前,民間過年時會用桃木板雕刻「神荼」、「鬱壘」,掛於大門左右,稱為桃符。2神荼和鬱壘是傳說中的降鬼大神,在家門貼上他們的雕像,自然想神明保祐,鎮鬼辟邪。及後大概認為雕刻太費時,便以繪畫代替,或直接寫上名字。桃符可說是春聯的原型。

  將對句和桃符相結合,流傳最廣的說法源自《宋史.蜀世家》。據記載,五代十國時期,每到歲末,蜀國後主孟昶都會吩咐學士擬備新年吉語,寫在桃木板上。可惜至今僅存一副,但卻是孟昶手筆:

新年納餘慶
嘉節號長春

  這裡還有個小故事。孟昶寫下這副對聯後一年,後蜀為宋所滅。宋太祖趙匡胤隨即派呂餘慶出任成都知府,應上聯;趙匡胤稱帝後把自己的誕辰定為長春節,應下聯。這是巧合還是語讖,實在見仁見智。3

  不過,近年敦煌民俗專家考證,指最早的春聯至少可以上推二百餘年至唐朝開元年間。莫高窟藏經洞出土的敦煌遺書(卷號 S0610)抄有多組對聯,部分節錄如下:

歲日:  三陽始布
     四序初開

     福慶初新
     壽祿延長

立春日: 銅渾初慶軌
     玉律始調陽4

     五福除三禍
     十善消百殃

  文字的時間和內容屬桃符,格式為對句,再加上遺書指明「書門左右」,足可斷定這些俱為桃符題辭,也就是後來的楹帖。

  但不論春聯始於何時,至此民間已逐漸把聯語題在桃木板上,代替「神荼」和「鬱壘」,內容亦從只求鎮邪,擴闊至詠春、賀年、祝願等等。及至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為紙張,叫「春帖子」。5不過,大家還是慣常以「桃符」呼之: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人屠蘇6
千門萬戶瞳瞳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王安石.〈元 日〉

朱元璋

  到了明朝,因著明太祖朱元璋的緣故,掛春聯這個習俗更為興盛。朱元璋一生傳奇,做過討飯乞兒、化緣和尚,胸中墨水本來多不了哪裡去,只是十分好學,當上皇帝後跟著劉伯溫、宋濂等當世大儒,學起文學修養來。他尤其熱中對對聯,於推廣春聯一事,可謂不遺餘力。

  據清《簪雲樓雜說》所記,某年過年前,朱元璋忽然雅興大發,下了一道聖旨,所有人不論身分地位,都要在家門前掛上春聯。一令既出,莫敢不從,何況大明皇帝並非說說而已,他還會微服出巡,四處欣賞這些歌功頌德、如意吉祥的對聯。有一次,一戶人家就給逮個正著:原來主人以閹豬為業,不會做春聯。朱元璋於是大筆一揮,即場寫下:

雙手劈開生死路
一刀割斷是非根

  故事還未完結。朱元璋之後又路過這戶人家,見門上還是沒有春聯,便再問因由。主人回答說:「知道是聖上御書,所以已把對聯掛於中堂,為萬歲爺焚香祝聖。」朱元璋聽罷龍顏大悅,賞銀三十兩。因此,說「春聯之設,自明孝陵昉也」7,亦不為過。

拾趣

  春聯源起說法固然紛紜,春聯趣聞也有不少。話說東晉某年,王羲之遷居浙江紹興。時值歲晚,王羲之也應節題寫春聯,貼在門前。聯云:

春風春雨春色
新年新歲新景

  怎料,次日醒來春聯卻不見了。「難道春聯貼得不穩,經不起風吹?」王羲之也沒多想,隨即貼上另一副對聯:

鶯啼北里千山綠
燕語南鄰萬戶歡

  這次貼得牢牢的,誰知第二天春聯又不見了。原來王羲之的書法獨步天下,親筆揮就的春聯公開張貼,哪有不被人順手牽羊之理?王羲之並不動怒,只是對聯天天貼天天丟也不是辦法。細想之下,王羲之提筆再書一聯:

福無雙至
禍不單行

  小賊再愛書聖的字,看著這副對聯也下不了手。就這樣安安穩穩的過了幾天。到了大年初一早上,左鄰右里聚在王府前,正要看小賊最終會否按捺不住,卻見王羲之拿起筆,在上下聯下各加三字:

福無雙至今朝至
禍不單行昨晚行

  眾人見狀,不禁拜服於王羲之的才學。8

  在此謹祝各位同事:

新年事事如意
樂事年年有餘

參考資料:

  1. 書刊
    1. 《巧聯絕對》,將門文物,1994 年,臺北。
    2. 《中國文化故事(第三集)》,李甲孚著,綜合月刊社,1976 年,臺北。
    3. 《紀曉嵐的對聯及聯論》,李夏著,匯智,2012 年,香港。
    4. 《對聯寫作精解》,羅維揚著,岳麓書社,2012 年,長沙。
    5. 《名聯觀止》,梁羽生著,天地圖書,2009 年,香港。
    6. 〈我國最早的楹聯〉,譚嬋雪撰,《文史知識》1991 年第 4 期(總第 118 期),中華書局,北京。
    7. 〈敦煌文獻《春聯》校釋〉,楊琳撰,《中國典籍與文化》2011 年第 1 期(總第 76 期),全國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北京。
  2. 網站(2013 年 9 月 30 日擷取)
    1. 對聯〉、〈春聯〉,維基百科。
    2. 貼春聯〉,百度百科。
    3. 春節文化——趣話春聯》,香港教育城。
    4. 妙趣的漢字.對聯漫話》,燦爛的中國文明。

註:

  1. 清.梁章鉅.《楹聯叢話全編.卷一.故事》:「嘗聞紀文達師言:楹帖始於桃符,蜀孟昶『餘慶、長春』一聯最古。但宋以來,春帖子多用絕句,其必以對語,朱箋書之者,則不知始於何時也。」紀文達就是紀曉嵐,文達是諡號。
  2. 見梁.宗懍.《荊楚歲時記.正月》。神荼粵音「申書」,鬱壘粵音「屈律」。
  3. 見《宋史.列傳第二百三十八》。《楹聯叢話全編.卷一.故事》論說:「此(按:指『餘慶、長春』聯)在當時為語讖,實後來楹帖之權輿。但未知其前尚有可考否耳。」另按《宋史.本紀第一》所言:「己未,宰相表請以二月十六日為長春節。」二月十六日就是趙匡胤的生辰。
  4. 銅渾即渾天儀,是模擬天象的儀器,其上各星循軌而行。
  5. 另有一說,指到了明代才以紅紙代替桃符。
  6. 一種以屠蘇等藥草調製而成的酒。相傳於正月初一,一家大小飲過屠蘇酒後,可避邪、除瘟疫。
  7. 見清.陳尚古.《簪雲樓雜說》。孝陵是明太祖的陵墓,代指朱元璋。昉是開始的意思。
  8. 這個當然只是傳說,否則最早的春聯已可追溯至晉朝。

《估藝集》2014 年 1 月刊

春滿乾坤福滿門。

YS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